吹簫引鳳──弄玉與蕭史的故事

font print 人氣: 107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7日訊】今年的神韻晚會中有一個節目《寶藍仙子》,表現鳳凰在虛無的神仙世界的廣闊空間翱翔。百鳥之王鳳凰和百獸之王龍一樣是天上的八部眾生。中國古代的各個行業的技藝都是神傳給人的,人又都可以在各行各業中修煉成仙。在歷史上,當神州大地有傳授人間一項技藝的神轉生人世時,或有人通過自己熱愛的行業修煉得道後,經常引來人間龍鳳呈祥。秦朝的蕭史弄玉就是一個在音樂吹奏中修煉得道的美好故事。
相傳春秋時代(約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裡繁瑣的禮儀。她經常一個人呆在深宮裡,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麼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將來可做國君夫人。但弄玉不從,自有主張,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於她。

有一天夜裡,公主在月光下賞月,倚著欄杆吹起笙來。這時似是有一陣裊裊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細一聽,是從東方遠遠傳來的洞簫聲。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閒談的機會,把有人在遠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里。」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來到秦宮,正好是中秋節。穆公見他舉止瀟灑,風度翩翩,心裡十分高興,馬上請他吹簫。蕭史取出玉簫,吹了起來。一曲還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龍、彩鳳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約而同地齊聲讚道:「真是仙樂!真是仙樂!」

蕭史和弄玉結成夫妻。從此蕭史就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就和真的鳳凰的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也引下來了,停在他們的屋子上。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台。蕭史、弄玉就住在那裡,不飲不食,不下數年。

一天晚上,奏完笙簫之後,蕭史對公主說:「我很懷念華山幽靜的生活。」公主也說:「這宮廷生涯,我壓根兒就厭煩,我願意與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靜。」從此二人便隱居在華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帶著玉笙乘上彩鳳,蕭史帶上玉簫跨上金龍,一時間龍鳳雙飛,雙雙升空而去。人們便把蕭史稱為「乘龍快婿」。

從此以後華山中峰又被稱為玉女峰。 後人在中峰建起了玉女祠,許多勝跡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妝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台、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鳳台曲》中寫道:

嘗聞秦帝女,傳來鳳凰聲。是日逢仙事,當時別有情。
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還。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名。

南北朝詩人江總詩云:

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來時兔滿月,去後鳳樓空。
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談樂不可能不涉及禮,樂是德之音,禮規範著人的思想行為。音樂的內容內涵是主要的,技能是次要的,演奏者的道德修養是首要的。自古以來的傑出音樂家都有較高的修養。如春秋時的師曠,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品行高潔,被後人尊為“樂聖”。
  • 師曠雖為樂官,但他不同於一般樂工,他認為音樂是通過各地風謠的交流傳播德行的,應該使音樂傳播的教化無處不到,使德行傳播得既廣且遠,用詩來詠唱它,用禮來節制它,才能使遠近各處無不歸化。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