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推荐 - App Store

科博館苗族文物展 領略神秘工藝色彩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文字、攝影台中報導)沒有文字的民族如何用衣服說故事,紀錄神話傳說和歷史?國立科學博物館館藏的1400多件苗族服飾文物特展,以人類學的角度出發,在今年暑假推出「穿在身上的史詩-苗族服飾特展」。

31日由台中市文華高中舞蹈班以一支「苗寨鼓韻」為特展揭幕;特展同時得到來自國立工藝研究所相關館藏文物的支援,展期至11月9日截止,有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一虧神秘珍貴的苗家衣飾文化的機會。

素有「百苗」之稱的苗族人口約有800萬,他們主要分布在貴州苗嶺山脈的叢山峻嶺之間,由於支系眾多,形成圖案、紋飾繁複,工藝技法爭奇鬥艷的文化展現,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說:「當地人只要看見服飾,便可知大概屬於哪個支系,住在何處」。

本次展出是從館藏的1400件、分屬40多支流系的服飾文物中,透過以人類學的角度出發,挑選出30支系的經典服飾企劃而成;現場展示以清水江流域為南北支系的劃分,並以具體的空間地理方位,描繪出苗寨的位置。

苗族傳統服飾以刺繡、蠟染、紡織等手工技法呈現,工法繁複、造型多變,是苗族特有的文化資產。典型的婦女裝束多為短上衣、百褶裙,男子則以大襟短衣、襟向右開的藍或黑色調為主,裙子多為白或青色調,而一般衣物則以較易取得的棉麻原料織成土布較為常見。

繽紛華麗的配飾是苗族文化的另一項特色,其中又以穿戴於頭、頸、胸和手部的銀飾最受人矚目;對苗人來說,銀飾可以避邪並象徵財富,他們對祖先與圖騰的崇拜皆呈現在銀飾的器皿上,以蝴蝶、水牛、銀燕雀、龍鳳紋與幾何紋的造型,訴說著神話傳說,作工細膩繁複,是苗族文物中的極品。

對苗族服飾的觀察可具體得知其社會的生活型態,何傳坤說:「包括以不同的服飾特色,區分他群,但這也造成普遍內婚的現象;而苗族少女從七歲就開始學習織布,其織工的精巧程度,也直接影響到他未來的婚姻與社會地位」。

苗人以圖案替代文字紀錄史書的方式,是許多少數民族共同的特色,何傳坤說:「如今苗族文化同樣面臨傳承的問題,許多織品改以機器代替,收藏來源成問題」。

現場同時有來自輔大織品系的苗族時尚服飾的展示,何傳坤表示,「許多文化創意來自原民的藝術,但這些原民的靈感來自何處,苗族女性如何去傳承和學習創作,這些是目前要探討的根本問題」。


苗族服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月18日到19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一次暴雨過程,目前這次暴雨已造成當地20萬人受災,並有一村莊發生山洪災害,不過相關部門尚未接到人員傷亡情況報告。
  • 】(大紀元記者古清兒、李玲採訪報導) 20日下午,雲南省文山苗族壯族自治州麻栗坡縣猛洞鄉發生武警開槍打死村民事件,現獲知有一名苗族村民陳昌發被打死,五名村民受重傷,還有20多名村民受傷,發生事件後,當地政府將全鄉道路封閉,電線切斷,大批村民被帶到公安局審問,現當地沒有任何資訊可以傳出來。
  • 苗族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九黎」、「三苗」、「南蠻」、「荊蠻」是苗族不同時期的先民。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蚩尤為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 【大紀元6月12日訊】(大紀元綜合報導)從貴州省貴陽城出發,經花溪、青岩黔陶至高坡,路程約48公里,乘車約兩個小時,自海拔1000米攀升到1500米。便到達高坡鄉屬高寒山區,最高海拔達1712米,北高南低。北邊為高山臺地,高坡因此得名。境內多屬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大小溶洞隨處可見。相傳,高坡苗人從開始實行洞葬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 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