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皇家烦 - Google Play 上的应用
真善忍國際美展 作品賞析

美術鑒賞:《我要爸爸》

清水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31日訊】每個人都有爸爸,所以爸爸的存在就是那麼的理所應當。可是對於在中國大陸被迫害的一部分法輪功學員的孩子們來說,爸爸卻成了他們心中永遠敬畏卻又無法擁有的代名詞。他們也跟所有的孩子一樣出生在溫暖的家庭,有過疼愛和保護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也曾經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可是至從1999年7月20日開始的對法輪功的殘酷鎮壓之後,他們的日子卻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他們有的因為爸爸媽媽都修煉法輪功而變得無家可歸,有的永遠的失去了疼愛他們的爸爸或媽媽或父母雙方,而這些孩子當中有很多就如照片中的小女孩一樣尚且年幼,還無生活自立能力,而即使這樣中共政府和那些迫害他們父母的兇手也沒因為出於憐憫孩子而對沒有任何罪行的法輪功學員手下留情。就像畫中小女孩的眼神及皺緊的眉頭,代表了多少少年兒童的酸楚和憤怒,母親臉上的無奈又代表了多少失去親人的無奈,因為對於一個天性本善的孩子來講,她實在不明白和難以理解為什麼她信仰「真、善、忍」努力做好人的爸爸會被迫害死,皺緊的眉頭正代表了小小孩子的疑問與對這個社會的責問;而對於瞭解中共社會,知道中共政府的歷來所為及本性的媽媽來講,她又是多麼的無奈與無力,憂鬱的眼神中又代表了多少失去親人的痛苦與面對強加迫害的強大政府的無力與對失去生命的親人再也無法回生的那種無望,更讓人感到無情的是畫中的小女孩還在襁褓中時爸爸就已被迫害致死,從出生起,她從來沒有親眼見過自己的爸爸,生活中面對女兒渴望爸爸的小臉母親又是多麼的辛酸。

作者對畫中三個人物臉部表情的不同描寫,特別是爸爸幸福歡快的笑臉與母女倆的神情對比,突出表現了原本幸福的小家卻因為中共政府的強加迫害而變得凋落,小女孩背後脫落的牆皮也增添了支離破碎的印象,同時小女孩張開的小嘴與脫落的牆皮異曲同工,同樣表現了破碎。女孩與母親的表情中流露出的複雜神情正體現出了她們內心失去親人的那種無以言表的深刻痛苦,「我要爸爸」代表了她們簡樸的心聲!與小女孩流露出的不平的心情相比通過母親關閉的嘴唇和臉部相對明亮的色彩表現了母親在悲傷的同時流露出的平靜,這正是母親修煉「真、善、忍」的內心世界的流露,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強大定力與修煉人的堅韌。整幅作品,作者通過明暗等方法處理突出了小女孩在作品中的中心位置,使觀賞者乍一看作品首先就被女孩的神情所吸引。筆者體會作者通過女孩的神情希望喚起善良民眾的良知,吸引全世界全都來關心在中國發生的這場仍在進行中的、對善良的法輪功民眾的迫害,同時表達了作者要求停止迫害的心願。

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經常聽到關於一些藝術家反抗「學院主義」「學院派」的說法,好像學院藝術是個束縛、教條式的老舊東西。可是學院又給人有「學術、權威」的感覺,到底學院派或學院藝術好不好呢?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