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小提琴之旅 (二)

小提琴家 蘇顯達專訪(上)

來自台灣的知名小提琴家蘇顯達先生擁有迷人的音色、優雅的運弓,令人耳目一新,是一位具有潛力的小提琴家。(圖:新唐人電視台)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24日訊】(新唐人電視台報導)在1986年的《法國共和迴響報》上曾這樣讚譽一位華人小提琴家「他擁有迷人的音色、優雅的運弓,令人耳目一新,是一位具有潛力的小提琴家。」

下載收看

在1991年的《加拿大科勞納日報》上又有這樣的評述:「他的演奏在整體複雜交織的旋律下,不僅扣人心弦,而且毫無瑕疵的表現出大師的作品。」

1995年的美國波士頓《環球日報》更直接的說出:「他的演奏帥極了。」他就是我們這次節目的主角,來自台灣的知名小提琴家蘇顯達先生。

小提家蘇顯達5歲時開始學琴,1986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師範音樂學院,獲得了最高級小提琴及室內樂的獨奏家文憑。

蘇顯達海外留學回到台灣以後,一直從事音樂演奏以及教學工作十多年。除了經常參與各大樂團的演出以外,還時常應邀參與歐美國家等等世界級演出,深受讚譽及好評。

俗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工」。那麼可想而知,蘇顯達先生能夠獲得這樣閃耀、這樣光彩奪目的成就,背後一定是付出了非常大艱辛。

畢竟是一個東方人學習著西方的樂器,又到異國他鄉面對著語言、文化、環境的不同等等困難,最後他能夠得到世界音樂界的認可的確不容易。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信念使得他能夠迎刃而上呢?還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必蘇顯達先生從小就酷愛音樂,酷愛小提琴這門藝術。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蘇顯達先生談一談他整個小提琴生涯的故事。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東方神韻》節目


http://www.youmaker.com/

[視頻:] 【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小提琴之旅 (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灣少年小提琴家石庭睿,前天在因斯布魯克參加「Prima la Musica」音樂大賽,擊敗來自全奧地利的年輕音樂家榮獲首獎。年僅十四歲的石庭睿,堪稱是旅居奧地利的台灣音樂家當中少見的小提琴奇才,他演奏時使用的是奇美基金會出借的名琴。
  • 【大紀元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由新唐人亞太電視台主辦的「第二屆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亞太區初賽將於7月12日至13日在彰化員林演藝廳盛大舉行。新唐人電視台專案專員黃士維30日下午特地前往嘉義女中舞蹈班介紹比賽辦法,希望能引起師生的共鳴,踴躍參賽。
  • 中華武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是中華神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它是儒家修身養性、防身衛國的重要基礎之一。同時它跟很多佛道各門派的修煉方法都有很淵源的關係。
  • 海飛茲在表演時臉上沒有太多的表情,平時也是,不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只能從音樂中聽到他的情緒。海飛茲說過︰「如果一天不練琴,自己會知道;兩天不練琴,樂評會知道;三天不練琴,大家會知道」
  • (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新唐人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將於9月27、28日在美國紐約舉辦,正統華人武術界對這樁盛事紛紛表示讚許與支持。一代武術宗師黃飛鴻的二傳弟子李燦窩稱讚大賽為武術界提供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他表示極力支持,並預祝大賽成功。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