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百問百答

土地廟何為簡陋矮小?

曉芸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相傳土地公姓韓,據說是韓湘子的叔父,韓湘子年輕時不戀仕途,後經呂洞賓「七試」而成為弟子,位列仙班,有一天遇見他叔父,並有意送他叔父兩句,以預卜他叔父的未來:雲橫秦領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幾年後,他叔父因違反朝廷的王法 ,而被貶到潮陽,途經藍關時,大雪封山,正在為難之際,韓湘子來了就問說:「這不是藍關嗎?叔父還記得當年我提的那兩句話嗎?」

叔父很信服韓湘子能預卜他的未來,於是下定決心要脫離苦海,一心一意修煉,盼能早日成仙,韓湘子得知叔父執意要修煉說:「叔父,要修煉,就不能有絲毫的世俗之念!」他叔父說:「侄兒說得是,你看叔父已經棄官,入山幾月了,家產全捐與地方做了好事,這還不是真心嗎?難道你就不能點化於我!」韓湘子說:「仙師點化全靠緣,最重要的是靠自己的那顆誠心。想當年,純陽仙師多次點化我,直到第七次我才脫離了臭皮曩。叔父既然誠心修煉,侄兒這有一塊『終南石』,限你七七四十九天將他煮化,如果煮不化,這說明你與修煉無緣。」

「煮石頭!」用什麼煮呢?叔父正要問明白,侄兒就不見了,只見天上飄下一道符帖下來寫著:「百級水,金針柴,七七不化,轉世投胎。」

想修行成仙的叔父,就按照侄兒的指點,每天要爬百級石階挑水,翻山越澗摘萱草花當柴燒,從不偷閒,就這樣「天池水」一擔一擔的挑,一捆一捆的萱草花,煮了三十天,「終南石」終於裂開嘴了;煮了四十天就脹破肚皮了,到了四十九天的下午,韓湘子飄然而下來。

見叔父圍著爐灶急著滿頭大汗,那「終南石」已化得剩下一點點,可萱草花卻不夠燒,眼看灶火就要熄滅了,韓湘子開口說:「叔父,怎麼辦,就剩下一點點,怎麼火功上不來?」叔父說:「是呀,萱草花沒了,你看如何是好?」韓湘子說:「這樣看叔父一念之間了,你看太陽就要下山了,不能前功盡棄呀!」

他叔父抬頭一看,落日正銜山,他想除了萱草花就沒有別的可以代替了嗎?於是他咬著牙,猛然將一條腿伸進灶裡,頃刻灶火熊熊,他看火功還是不足,又將另一條腿伸進去灶內,只聽「砰」一聲,火光沖天,就這樣他叔父昏死過去。

當他醒來時,發現自己和韓湘子站立在雲端,韓湘子指著地上一具屍體,說:「叔叔你看,那就是你的臭皮囊!」「我已經燒死了?」韓湘子說:「對,你用雙腿燒化了『終南石』,所以度你成仙。」

終於得道成仙,韓湘子的叔父無比高興,和侄兒一起去雲遊仙界,拜見各路神仙,還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蟠桃盛會。遊不完的仙山瓊閣,宮娥、綵女、喝不完的的玉液瓊漿,遊玩之餘,韓湘子隨口問道:「叔父,這天堂仙境怎樣?」叔父:「好,你叔父心願了,只是你嬸嬸如果來了更好。」

不料這句話被張果老聽見了,對韓湘子說:「你這叔父凡心俗願未了,就讓他回去吧!」說完手一推,叔父跌落塵寰,醒來後,想到剛才說的話,後悔莫及,自覺得羞愧,無地自容,爬起來一氣瞎跑,八仙在雲端看著哈哈大笑,他越跑越快,一頭鑽進路邊一個缸灶裡躲起來。

韓湘子在雲端惋惜的說:「可惜呀,怎麼不往大廟裡跑呢?」如果當時跑進大廟,他叔父可封上個城隍當,這就是土地廟何為矮小簡陋的由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祭灶日(祭祀灶神)過後才能開始貼春聯;普通官員或老百姓都是用紅紙寫春聯,只有皇宮內廷或皇族王公之家,才能用鑲紅邊或藍邊的白紙來寫春聯。
  • 東方朔聽她這樣一說,便想:「其他宮女應該也會跟她一樣思念親人吧。」於是想出了一條妙計,來幫助這些思鄉的宮女。
  • 鄉親們看了這首詩,都不得其解。笑面虎也在人群中,他一看這詩中的意思好像在諷刺他,於是很不高興,對孫五說:「你這首詩不是在罵我嗎?」
  • 在很久以前,有一對老鼠夫婦生了一個女兒。他們從小就非常疼愛她。當她長大成為又漂亮又乖巧時,他們就想把她嫁給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但誰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