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钱 盈 娱乐 城 - 体育

風景攝影技巧:嶙峋嶇嶁地貌

自然顏色(楊安生)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

嶙峋嶇嶁地貌,以廣角鏡拍出動人氣魄吧。

條狀石槽配綠意海髮絲,補光燈彌補暗部紋路細節。

台灣北海岸的嶙峋嶇嶁地貌,堪稱是地質上的一個天然教室,頗多可獵取的影像,不乏從風景到人文,只要氣候適當都是不錯的拍攝景點之一。

老梅石槽,每年二月中旬到四月中旬,岩石自然呈現的條狀石槽圖案上,搭配綠意盎然海髮絲,是吸引眾攝影人興趣的題材之一,最佳拍攝時間是日出和日落,在作品上都是具有焦點視覺引導的作用,拍攝此類的作品,天空部分通常我不會佔太多,會將天空留五分之二,甚至保留更少的五分之一,就怕將角色易位。廣角鏡以低角度來呈現完整畫面,隨著海水的拍打,可分為高速快門及慢快門表現,高速快門瞬間凍結海浪濺起的浪花,感覺有種磅礡的氣勢在呼應著,但別忘了海水濺起的浪花可能會波及鏡頭和機身;慢速快門在此的表現有讓人有種夢幻迷離的感覺,海浪頓時像是雲海一般,這是只有拍照才能有的福利。揀拾髮菜絲的婦人在此點是不錯的人文作品,有機會可別忘了留下那動人的身影。

萬里拳頭石及野柳女王頭是地質教學的好去處,以我個人拍攝的喜好來說,最佳拍攝時間點為日出時分及晴朗的夜晚,這兩個時間點能表現出拳頭石一種沉穩的氣魄,及女王頭纖細典雅的容貌,使用焦段以廣角鏡較佳,仰角的拍攝可讓整個拳頭石及女王頭更具張力。此外,夜曝拳頭石及女王頭時的天空藍色的色調非常迷人,同樣是藍卻不會有過於沉悶壓迫感,正好不會過於搶去主題的視覺,至於暗部部分,拍攝時我會攜帶強力的補光燈具,以彌補暗部海蝕風化的紋路線條細節。

相機 NIKON D70/鏡頭 Nikkor 12-24mm f/4G/曝光時間 2s/光圈值 f/9/手動曝光/ISO 200

和平島濱海公園內也有著為數眾多的奇石,夜曝奇石也能表現出層次,在路燈的輔助下,暗部的分明更加顯著。

相機 NIKON D70/鏡頭 Nikkor 12-24mm f/4G/曝光時間 10s/光圈值 f/4/手動曝光/ISO 200

我喜歡日出時的拳頭石,在慢速快門下的海有如寧靜海一般,讓拳頭石靜靜的枕在這一片肅靜海上,陪我等候黎明時刻一般。

相機 NIKON D70/鏡頭 Nikkor 12-24mm f/4G/曝光時間 20s/光圈值 f/6/手動曝光/ISO 200

野柳地質公園的女王頭,因風化關係已逐年在消瘦,夜曝來強調她那典雅的氣質容貌,但也別忘了攜帶輔助照明補光。

相機 NIKON D70/鏡頭 Nikkor 12-24mm f/4G/曝光時間 2s/光圈值 f/22/手動曝光/ISO 200

以廣角低角度全景來表現這一整片鮮綠的髮海絲,在渾屯不清的海邊形成相當搶
眼的色彩,這是我想要表現的方式及時間點。

相機 NIKON D70/鏡頭 Nikkor 12-24mm f/4G/曝光時間 1/10s/光圈值 f/9/手動曝光/ISO 200

生長時間不長的海髮絲在逐漸褪去前,在日落時分下,有如生命殆盡的味道。

相機 NIKON D70/鏡頭 Nikkor 12-24mm f/4G/曝光時間 1/200s/光圈值 f/4.5/手動曝光/ISO 200

不定時會有婦人揀拾海髮絲的情景,在適當的時間點,將她們納入畫面中,恰如其分的點綴這畫面。

成功要訣
在濕滑的海岸礁岩上,有一雙良好的溯溪鞋是少不得的。補光工具,如手電筒。可補足夜曝主題暗部曝光無法呈現的細節。

注意風大時將腳架架穩,及注意風化後的岩石紋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摘自尖端《漂亮佳作這樣拍》@

<--ads-->(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應文進基隆攝影學會理事長外號大師,在他敏銳的單眼世界裡,有一份對攝影熱愛與執著,攝影與教學經驗豐富,7月22日起至9月將舉辦一系列進階研習。近日更推薦學會愛好攝影同好,參與新唐人電視台舉辦的第二屆「全球華人攝影作品大獎賽」,報名於2008年8月31日截止。
  • 宛如海上的雕塑藝品
    注意構圖平衡與日出大逆光
  • 夕色雲影變化萬千
    迅速捕捉稍縱即逝的光影
  • 典型溪谷大雨後的溪石質感紮實,用慢速快門描繪柔綿水紋。
  • 大海潮湧般的滾滾雲海,氣象萬千浩瀚壯觀。
  • 前景的選擇搭配得宜,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前景一座橋一艘船,搭上黃昏雲彩詩意翩翩。
  • 表現清澈蔚藍海,避免畫面流於單調。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