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謠改編箏樂創作緣起與作品欣賞2

楊佩璇創作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6日訊】台灣民謠

台灣歌謠的產生,多以台灣島語的特殊環境及當地居民的生活點滴為素材,闡述人生的意義和道理,談及各行各業的生活景況與社會現象。台灣曾受過荷蘭的管理與日本的統治,光復後又大力引進西方文化,這些政治因素對台灣民俗歌謠的創作部分,皆產生必然的影響。

民謠產生於古昔樸實的農漁牧社會,是由民間大眾從生活中,歷經長年累月醞釀而成。它具有人們共同契合的情感,最能抒發人類的新聲,引起大眾的共鳴,而廣受喜愛,也因此常被沿用為戲曲,或說唱裡的基本曲牌。簡上仁在其《台灣民謠》書中認為:民間歌謠是反映時代背景的鏡子,從一個地方的民謠可了解這個地方人們的生活歷程。

『天黑黑』樂曲解說

歌謠背景:據傳原是一首流傳於台灣北部的唸謠,從天候景象談到阿公阿婆之間,為了要煮鹹或煮淡而吵得把鍋弄翻打破的趣事,其中還蘊含著合作才能成事的意義。


http://www.youmaker.com/

樂曲運用了表現主義創作手法的影響,將古箏作為打擊樂器來應用,以擊弦與擊板的表現設計,作為大自然雷聲閃電的擬聲效果。而後續以拍擊演奏技法搭配音樂旋律的交替進行,則試圖串聯天候狀況以及阿公與阿婆相互爭執的趣味性搭配。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隨著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變遷,箏樂藝術分布到各地,融匯各地民間說唱、戲曲與器樂形式,逐步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風格、不同音韻特點和獨特演奏技法的箏樂演奏風格與文化
  • 這是兩首極富地方色彩的箏曲,也因此獨具韻味的陜西箏曲也就隨著歷史變遷被廣為流傳。
  • 促使筆者思索當下以台灣本土音樂為素材的箏樂創作並沒有得到太多的關注,如能藉由引起社會廣大民眾共鳴的台灣歌謠為創作題材,運用古箏特有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語彙,使之成為古箏獨奏曲的曲源之一。如此一來,一方面讓一般民眾藉以對歌謠的熟悉而重新認識古箏這一古老樂器的音韻之美;另一方面亦可讓現階段習箏者或箏樂演奏者,透過這些箏曲的演奏,了解台灣歌謠的藝術之美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