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馬景壽盆景師生展

font print 人氣: 2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南縣報導)家住台南縣新化鎮唪口里,現年83歲的退休軍人馬景壽投入樹石藝術盆栽已30多年,他鐘愛樹石跟一般人最大的差別,是他把樹石之美當作中國固有文化,以老莊哲學觀點取得樹石的自然,不採人工雕琢,並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豁達人生觀,從樹石世界看人生。

新化鎮長姚溪海於6日表示,馬景壽數十年來默默耕耘盆景藝術,使得原本沒生命的樹石,經過他手中後,竟也變的多采多姿而散發出中國文化美。他說,為讓偉大的媽媽們過個不一樣的母親節,將於10日~11日在新化楊逵文學館舉辦「馬景壽盆景藝術師生展」。

馬景壽將盆景樹石藝術的境界與生命修行結合,使他的學生在他身上學到的,不只有盆中樹石佈局的技巧,而是生活的智慧,他灑脫自在的人生觀,也藏在他的盆景藝術裡。

他教學生盆景的景要深遠,盆中的樹則要多變,因此他強調,盆景藝術除了喜歡,還要有文化;跟他學盆景,多看藝術作品成為必要功課。對於學生的學習,他則採取開放的態度,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態度,這些都會在他們的作品裡呈現。

馬景壽說,退休後即全心投入樹石藝術創作工作,以樹、石及字來表現中國園藝的蒼勁美,這項藝術追求,讓他神遊在樹石的天地中,找到自然界奧妙,同時豐富了退休後的生活。

今年已經82歲的馬景壽自從軍人退伍後即投入樹石盆景的創作中,馬老先生的作品不同於盆景界以樹為主的做法,他跳脫故有盆景的框框,運用枯木、雅石、破甕,挑戰各種樹材、器皿,打造出一幅幅風景迴異的樹石盆景,將大自然的景物緊縮入方寸的盆景中,妙不可言。
(本文中圖片全部是馬景壽的作品)
(http://www.dajiyuan.com)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得倉桃園國際機場八日電)一名余姓男子在六日自日本攜帶一盆造型優美的長壽梅盆景搭機返台,結果在桃園縣機場遭到海關查獲,移請農委會防檢局處理,發現這是帶有泥土的盆景,依違反植物防疫檢疫法移送桃園地檢署偵辦,成為首位攜植物入境被移送法辦的旅客,最高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 水仙碧葉如帶,芳花似杯,幽香沁人肺腑,常養植在清水中。宋朝黃庭堅有「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盈盈步微月。」(〈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的詠水仙詩句,故後人又稱水仙為「凌波仙子」。水仙在歲暮天寒,百花凋零的時候開花。當新年、元宵節來臨,人們擺上水仙花盆景,讓居室充滿綠意花香,象徵「吉祥如意」。
  • 【大紀元2月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七日電)迎春納福是大家期待新年的好兆頭,除舊佈新之外,如果在客廳擺設一盆討喜的盆景就更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園藝業者建議蘭花、水仙具有富貴相,如果應景建議選購紅菜頭及開運鳳梨花。
  • 台南縣新化鎮公所辦理「第3屆楊逵文學館徵文比賽」,徵文收件日期為即日起至4月30日止,分社會組、高中(職)組、國中組及國小組,歡迎踴躍參加,簡章請至新化鎮公所網站/活動看板下載,或洽06-5905356。
  • 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由官方主動出擊舉辦健康活動,帶領民眾節能減碳、並提醒民眾關心我們的環境。20日在山明水秀的新化鎮木架山自行車道,舉辦「環保單車健康行」活動,及健保局的虎頭埤全民健保大健行。
  • 〔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新化報導〕台灣水牛為本土重要的保種動物之一,在台灣的養頭數只剩三千多頭,一般常見的水牛毛髮為黑色,白水牛相當罕見,行政院農委會畜產試驗所,將針對白水牛的基因及飼養等面向,進行保育及研究探討,同時也提供相關資訊,讓畜牧業者更加瞭解。
  • 【大紀元4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三十日電)民主進步黨主席候選人蔡英文今天拜會台南縣長蘇煥智,蘇煥智除了拿出新化鎮農特產品「冰烤蕃薯」招待外,兩人並私下會談數十分鐘。面對媒體詢問是否公開支持蔡英文,蘇煥智語帶保留地說,今天見面時已稱呼蔡英文為「小龍女主席」。
  • 隨著e化時代的來臨,電腦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為重要角色,不論世界資訊的獲得,或應用在食、衣、住、行方面,都會變的更便利,讓生活更加得心應手。新化鎮圖書館辦理免費數位電腦基礎操作研習,提供鎮民學習電腦的機會。

  • 串連歷史建築新化要造「時光隧道」新化老街巴洛克建築風格,成為南縣珍貴歷史建築。(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攝)新化老街巴洛克建築風格,成為南縣珍貴歷史建築。(記者林孟婷攝)
  • 【大紀元5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新化報導〕「當初雖有人反對保留日式建築的武德殿,但在長遠文化傳承考量之下,決定繼續保留,反而為小鎮帶來不一樣的氣息」,新化鎮長姚溪海說,當初的決定是正確,也因為這些歷史建築,營造新化鎮文化園區的發展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