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 串起俗世與天界 系列文章之四

華麗而清新的古樂音──巴洛克音樂

作者:古文明
卡拉瓦喬「少年的音樂會」。(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345
【字號】    
   標籤: tags: , ,

巴洛克音樂是絕對地、完全地展現聲響之美,從這些由古樂器演出的音樂裏,可以聽到一種「被遺忘了的聲音」——很遙遠、很典雅,音色清澈,無負擔。

巴洛克時期剛開始的前五十年,巴洛克音樂有著不規則、誇張卻豐富的聲響,到稍後期意大利作曲家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一六五三年至一七一三年)則傾向於比較規則與約束的作曲法,但卻充滿了溫暖與熱情,在他的作品《聖誕協奏曲》裏,我們同時聽到他把舞曲帶入宗教音樂之中,這意味著教會也在順應世俗。柯賴里是作曲家,又是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個指揮家,他寫的小提琴奏鳴曲,奠定了後起之秀寫作小提琴獨奏曲的標竿。

巴洛克音樂存在極具珍貴的價值與貢獻,他有幾種特徵是以往音樂所沒有出現的,一個是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技巧;一個是單旋律的表現法,叫單音歌曲(monody);另一個是歌劇(Opera)、神劇(oratorio)、清唱劇(cantata),還有宣敘調(recitative)等皆在此時興起。最後達到巔峰時期,在巴赫與韓德爾兩位偉大的作曲家寫完眾多的傑作之後,巴洛克音樂時代於是畫下了休止符。

數字低音與單音歌曲的出現

「數字低音」(又稱「通奏低音」,thoroughbass)是「巴洛克音樂」最主要的特色,所以巴洛克音樂時代也叫「數字低音時期」,數字低音的運用,導致曲子結構成為兩條線在發展;就是旋律與低音,有很強的對比效果,產生數字低音與高聲部渾然天成的美妙,其中留著一個空間,可插入即興的和聲。另外一個特點是即興演奏的風行與裝飾音的廣泛使用。這些都被用在獨奏奏鳴曲或是三重奏鳴曲上,它們在音樂形成時,提供了很重要的即興低音基礎。

所謂「單音歌曲」是在一個旋律上配以簡單的和聲伴奏的作曲法,簡潔清楚讓人易於聽懂,適合用在歌唱或是樂器獨奏。就像建築物一樣,有了低音穩固的基盤,就可以在上面蓋出各種風貌的漂亮外觀。弦樂器以三個聲部輪唱旋律,一個搭一個,或前或後的出現。就像樓房一層、一層的往上加,錯綜複雜,最後成了宏偉壯麗的「聲音的建築物」。

這是一五八零年前後在意大利佛羅倫斯所孕育出來的形式,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有比較多的聲部和不同的旋律交織在一起,雖然呈現著優美的線條,但是比較複雜,讓人難以聽懂,它大都用於教會音樂,因為能夠表現出洪大莊嚴的氣勢。當時人們想聽到另外一種清晰、單純、稍快節奏的聲音,就有一些作曲家用這種簡單易懂的作曲手法來表現,也讓歌者易於表達感情。

卡拉瓦喬「彈奏廬特琴的人」。(公有領域)

歌劇在不斷改良中確立地位

最早的歌劇是在一六零零年意大利佛羅倫斯的作曲家佩麗(J. Peri,一五六一年至一六三三年)寫的《幽麗笛彩》(Euridice),他是根據希臘神話故事而寫的,後來有許多的作曲家也用這個題材來寫歌劇。佩麗在此部歌劇中就是用了「單音歌曲」的形式。威尼斯的蒙台威爾第(Monteverdi,一五六七年至一六四三年)也繼承這種形式做更近一步的改良,在一六零七年做了《奧菲歐》(Orfeo),他在劇中加入很多戲劇音樂,充分發揮了詩的情境、增強旋律的美感與和聲的豐沛,以及極具效果的器樂編制,風格已接近現代歌劇,已漸漸地樹立了歌劇的地位。後來又出現在拿坡里的史卡拉第( Alessandro Scarlatti,一六六零年至一七二五年),他一直在做歌劇的改良,也發展出一種風格的歌劇。他對人聲甚為了解,尤其在獨唱的清唱劇中表露無遺。一七六二年德國作曲家葛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一七一四年至一七九八年),也寫了一部名作《奧菲歐與幽麗笛彩》(Orfeo ed Euridice)。

在歌劇中以樂器的和聲式伴奏方式,歌者以唱述的音調唱著劇中的情節,這叫做宣敘調,這些朗誦方式,在前述的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有出現,後來這樣的唱法,史卡拉第使其發展成由主角以優美的旋律而唱出動人的歌聲,就是所謂的「詠嘆調」,於是意大利歌劇傳統從此被確立起來了。

神劇以宗教故事為題材

至於神劇,是受到歌劇的影響而產生,是一種以宗教故事內容為題材,用演唱或演奏方式來表達對神的敬仰與對神的祈求禱告,後來神劇的命脈延續於新教徒較多的德國,德國作曲家巴赫、韓德爾與海頓等留下了許多的不朽神劇名作。

弦樂器及鍵盤樂器的製造

巴洛克時代當然也有樂器的產生,它隨著音樂的走向在發展與改良,在意大利與德國分別盛行著弦樂器及鍵盤樂器的製造。十六至十七世紀意大利有三個著名的優秀小提琴製造家族;阿瑪第(一五九六年至一六四八年)、圭奈里(一六二六年至一六九八年)和史塔第瓦利(一六四四年至一七三七年)等,他們的技術已經是後無來者了,小提琴的身價,也隨著它無比優美的琴聲價高連城了。這時代的音樂家在意大利除了柯賴里外,還有韋瓦第(Antonio Vivaldi,一六七八年至一七四一年)和塔替尼(Tartini,一六九二年至一七七七年),他們都是重要的、優異的演奏家與作曲家,為小提琴音樂開拓了一條康莊大道。而韋瓦第有另外一個別於這時期的作曲法,他喜好用標題定出音樂的內涵:「標題音樂」,如他的名作《四季》。另外在德國生產管風琴和大鍵琴,管風琴都放在教堂中演奏,這個龐大的樂器被稱為樂器之王,能發出莊嚴宏亮、震撼人心的聲響。巴洛克時代的德國是風琴音樂的中心,早期的風琴大師巴克斯泰烏德(Bu◇tehude,一六七三年至一七零七年),曾經是影響巴赫極深的大師之一。

也屬鍵盤樂器的大鍵琴,又叫古鋼琴,是一種撥弦發聲的樂器,普遍用在十六到十八世紀之間,在此之前大鍵琴的音樂主要是舞曲,巴洛克時代則著重在組曲與變奏曲上,在初期意大利有一群音樂家,他們對大鍵琴比管風琴更為熱衷,代表人物為富雷斯可巴第( Girolamo Frescobaldi,一五八三年至一六四三年),他亦是個歌唱家,有高度的作曲技巧,共有六十八首風琴曲之多。同樣寫了許多奏鳴曲的法國作曲家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一六六八年至一七三三年)與意大利作曲家杜明尼可史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一六八五年至一七五七年),都是當時有名的大鍵琴家。史卡拉第還創造了兩手交叉彈奏的方法與快速音階的延長,他的名氣似乎凌駕於著名作曲家父親亞歷山大.史卡拉第(Alcssandro Scarlatti)之上。

巴赫也為大鍵琴做了眾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創意曲、平均率鋼琴曲集、英國與法國組曲、組曲、半音幻想曲及賦格、意大利協奏曲、法國序曲與郭德堡變奏曲等。與巴赫同時期的韓德爾亦有重要的貢獻。

縱觀這偉大特殊的時代,巴洛克音樂是絕對的、完全的展現聲響之美,強調聲音的獨立存在,從這些由古樂器演出的巴洛克時代音樂裡,可以聽到一種「被遺忘了的聲音」——很遙遠、很典雅,音色清澈,無負擔。就像潺潺細流的河水,只要親近它,就能感受到被淨化後煥然一新的神清氣爽。◇(待續)

維梅爾 《維吉納鍵琴前的女子》,1673年,51,5 x 45,5公分,倫敦國家畫廊收藏。(公有領域)

——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072期封面故事

(點閱【巴洛克 串起俗世與天界】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 再見了,2024, 你如一卷詩篇, 未及合攏,卻已成章; 你是落在掌心的雪花, 輕輕一握,便成記憶的水痕。
  • 聖誕變奏曲 Christmas Variations 音樂 Music:Artemis 大提琴 Cello:Rose 小提琴 Violin:Mimi 吉他 Guitar:Monica 音樂後製 DAW :Artemi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