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泰欽實料實在 獲選工藝之家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賴友容台南縣報導)葉泰欽工藝之家揭牌的日子,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同時舉辦「永興家具.用心五十」紀念特展,創造永興家具已50年,全國入選117位各行各業台灣工藝之家同好,及愛好藝術民眾於10日下午,一起看葉泰欽堅持的傳統工藝之美,同時見證東方家具之美。

本次特展透過老照片與家具的展示,從1958年起兩位創辦人胼手胝足的歲月軌跡,看見永興50年成長歷程與未來展望,內容函蓋永興家具事業家具形式發展沿革與兩岸三地工廠的演變、門市的擴展、匠師的傳奇等。永興的「實料實在」道德作風,很快的贏得愛用者的青睞,並以此口碑奠定半世紀的基業。

數百位來賓參與的揭牌典禮,首先由十鼓樂團演出戰鼓。葉泰欽表示,工藝之家不會富有的,他活到老學到老,現在學做博物館,將為台灣家具的承傳與發揚努力。台南縣副縣長顏純左則認為,老師傅的智慧和勇氣令人欽佩,工藝家未來將會很有前途的,他感動於葉泰欽將木材的生命表現得淋漓盡致。

去年南縣提報陶瓷、皮革工藝等5位不同領域工藝創作者角逐台灣工藝之家,最後由傳統榫卯類的葉泰欽出線,他也是台南縣第4位入選台灣工藝之家的得主。

今年獲得授證的葉泰欽,出生於台南安平,自小家境不好,13歲就跟著父親學習棺木製作討生活,也跟日本師父學作門窗木工家具,後來和姊夫投入家具市場,並推展老祖先的千年工藝東方家具之美。

此外,葉泰欽於94年克服萬難成立「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今年則開始籌組「永興家具集團」和成立總管處,希望透過組織工程再造的堅強團隊,結合兩岸區域優勢,將「永興祥.青木堂.家博館」合為一體,為永興打造另一個璀璨的50年。

紀念特展內容有1958年至1967年的台式家具、1968年至1977年的日式骨董家具、1982年至1989年的外銷藤製家具、美式家具、齊本德爾式家具,及1983年至今的傳統創意家具、1997年至今的現代東方家具,民眾仍可繼續參與永興50年的特展。

縣府文化處表示,今年將辦理「台灣工藝之家扶植計畫」,預計7月起至98年2月在總爺藝文中心辦理林文嶽(陶瓷)、葉泰欽(傳統榫卯)、周美智(陶瓷)、陳三火(剪黏工藝)等4位台灣工藝之家接力展,8-12月規劃工藝之家推廣、體驗活動,希望號召更多人親近生活工藝、體驗生活美學。
(http://www.dajiyuan.com)


葉泰欽未來賓介紹紀念特展的家具。(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葉泰欽介紹獲得的國內外獎狀。(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工藝之家揭牌典禮由十鼓樂團揭開序幕。(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紀念特展由3位創辦人以擊鼓儀式啟動。(攝影:賴友容/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創意著稱的仁德鄉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融合在地文化,以最本土味的設計感,打造現代東方美學,日前入選文建會工藝之家,也是今年度縣內唯一獲獎的單位。
  • 這個年代的小朋友擁有更多機會嘗試各式各樣體驗,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配合植樹節系列活動中,讓小朋友快樂的自己動手體會砂磨、組裝、上漆等過程的DIY,製作一只屬於自己的小椅凳,為自己童年寫下一個難忘的珍貴回憶。
  • 台南縣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慶祝婦幼節,邀請當地大甲國小4至6年級的小朋友及家長同歡,舉辦親子參觀家博館、自己動手DIY的活動,讓產業與地方形成更好的互動,深耕在地的木工文化。
  • 「過年」是怎麼來的?很久很久以前,關於「過年」有這樣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一起來看看怎麼驅趕年獸?神荼鬱壘怎麼驅邪?這些傳說和文獻記載中有什麼共通點嗎?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一個平日的下午,小弟經過上環蘇杭街,看見有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開着,二話不說,走進去見識見識!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