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談樂(3)璀璨的小提琴

林杏娟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5日訊】眾所周知的小提琴,在音樂上的地位相當顯著。這個樂器從早期因外出演奏攜帶方便,廣受義大利貴族的喜愛,到如今成為整個交響樂團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個「璀璨的小提琴」。

一般我們在欣賞音樂時最容易吸引我們注意力的通常是高音部份。像樂曲的創作,旋律的鋪展大多在高音,而伴奏則在低音適切的陪襯著。在音樂會的演出型態中,我們也較常看見小提琴、長笛等高音樂器的獨奏,而較少見到低音樂器開獨奏會。甚至在一部歌劇中,我們總是最記得那位飾演主角的女高音或男高音。這是因為高音能輕而易舉地在一堆音符中脫穎而出,作曲家巧妙地抓住了這個特點,也緊緊抓住了聽眾的心。

同樣的,小提琴的高音域特徵正使他演奏出的旋律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不像鋼琴的聲音在擊弦後音量不易保持,小提琴藉由弓弦的磨擦,可以使演奏出的聲音延展成漸強、漸弱的變化,或以右手揉弦的方式做出類似「抖音」的音色,進而產生如人聲般的修飾效果。這個優點促使小提琴成了最會「唱」的樂器。這也是為什麼在絃樂四重奏或交響樂團裡總是由小提琴擔任「領奏」的原因。

樂器能否受到歡迎,有一部分原因當然也包括了它所能演奏的作品數量多寡。得到眾多作曲家的親睞,小提琴曲目是所有絃樂器中最多的。不論哪一個時期,都有各式各樣精彩的作品留下。有的利用它的抒情特質,實驗各種情緒張力的表現。有的針對小提琴的獨奏性能,極力開發它的演奏技巧。另有一些卻相反地把小提琴的鋒芒包藏起來,讓它與其他樂器相互協調,溫和地成了合奏中的寵愛。

小提琴因為是高音旋律樂器,雖然很容易成為舞台上的焦點。但另一方面它也缺少了中、低音樂器的優點,如:和聲厚度的支撐、音響寬度的鋪陳、伴奏型的推展等…。如果要平衡這些問題,那就需要其他樂器的輔助了。我們經常看到小提琴與鋼琴合奏的組合,就是為了彌補這個不足而採取的辦法。
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第一號奏鳴曲「行板」,卻無視於這些小提琴先天上的弱點,捨棄鋼琴伴奏的好處,獨挑大樑,克服了困難,完完全全地展現獨奏樂器唯我獨尊的本色。巴赫的作品經常是演奏者的最愛與最怕。一首無伴奏的作品需要一邊獨奏一邊伴奏,對小提琴演奏者更是嚴酷的考驗。


http://www.youmaker.com/
據瞭解,作曲家如果要針對某一種樂器創作音樂時,必須事先研究好這個樂器的特性,對演奏手法也要略知一二。必要時還須委託演奏者預先試奏,以交流一下表現技術上的可行性,再進行修改。有一種現象是,如果作曲者本身是該樂器的出色演奏者,它所寫出的曲子就能更明顯的錘煉出樂器表現力的精髓。因為長時間與樂器相處,樂器成了身體的一部份,他能夠在這個樂器的專屬領域裡游刃有餘地暢所欲言。這一類的音樂家在鋼琴方面特別多,例如:貝多芬、蕭邦、李斯特都是。小提琴方面,就屬維瓦第、帕格尼尼、克萊斯勒了。

薩拉沙泰(Sarasate)是十九世紀後半葉活躍於樂壇的西班牙小提琴大師。他擅長演奏各類小提琴曲,卻不碰俗稱「小提琴之王」的帕格尼尼的作品。因為手不夠大,要駕馭指幅較寬的超技練習曲,有其挑戰的極限。所以他選擇了為自己創作一途,為自己量身訂作。這個想法讓它在音樂史上大放異彩。薩拉沙泰的作品都帶有強烈的炫技色彩,豪華艷麗的筆調加上強烈的西班牙風格,不僅是音樂會受歡迎的曲目,也使演奏他的音樂的小提琴手能像他一樣輕而易舉地獲得滿堂的喝彩。

小提琴有漂亮的外形,弧度優美的腰身,樂器本身幾乎就是個藝術品。造型簡單,但細分之下,居然有七十個組件。其中只要有一部分被更動了位置或受到溫、濕度影響,就會使音質改變,真的是既高貴又脆弱。小提琴雖然體積小,看似輕薄,但真正把弦上好、拉緊定音之後,四根弦合起來就有三十多公斤的張力。一把好的小提琴絕不像外表看起來那麼簡單。它都是經過了歷代工匠的智慧承傳、經驗累積才成就出來的。

從十六世紀中葉開始前後兩百年,義大利的克雷蒙納(Cremona)陸續出了三位偉大的小提琴製造家族。他們分別是:將小提琴定型的阿瑪第(Amati);不斷研究小提琴製作比例的史塔第發裡(Stradivari);以及全憑直覺調整音質的瓜內裡(Guarneri)。他們留下的古董琴身價非凡,是提琴家與收藏家的最愛。因為這些遺留下來為數不多的小提琴,擁有現代技術模仿不來的諸多優點。多少人絞盡腦汁,想破解他們成功的秘訣,但至今仍是個謎。

或許在靜靜地品味後,您會明白「音色」為什麼是小提琴家與製造師永遠的課題。

──轉自《希望之聲》
http://big5.soundofhope.org/programs/964/80410-1.asp(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帕海貝爾的「卡農曲」就是利用了2個小節的低音主題,由數字低音樂器從曲子開始到結束,固定不變的反覆28次。就像建築物一樣,有了低音穩固的基盤,就可以在上面蓋出各種風貌的漂亮外觀。絃樂器以三個聲部輪唱旋律,一個搭一個,或前或後的出現。就像樓房一層、一層的往上加,錯綜複雜,最後成了宏偉壯麗的「聲音的建築物」。
  • 「聖母頌」是羅馬天主教的一種祈禱文,意思是「向瑪莉亞致敬、讚美」。一般在天使報喜節時以詩歌方式演唱。早期西方音樂發展與宗教有極大的關係,許多作曲家都譜寫過類似的曲子。這些曲子都透著信仰神的靈性之光,處處顯露出奉獻給神的謙恭和與世無爭的淡泊。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