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型的鉗甲
睛代甲胃,基本承繼南北朝時的形制,以明光銷為主,也有用兩檔銷者。明光鎖的樣式,前後稍有變化。初期與北朝晚期相似,如陝西三原雙盛村開皇二年 (公元582年)李和墓出土的陶俑:頭戴兜鋆,身披明光錨,.緯甲通作盆領,胸背左右各佩固形護鏡,肩部裝有披膊,著時在腰間繫束皮帶。後期則有所變化,在領下居中部位,縱束一條 (或兩條)甲絆,並在胸腰之間繫結,然後左右橫束,一直繞至背後
。安陽開皇十五年 (公元595年)張盛墓出土的瓷俑、西安郭家灘大業六年 (公元610年)姬威墓出土的彩繪陶俑等,都作這種裝束。
唐代軍事服裝,在前代基礎上有很大進步。史稱唐代「將帥用袍,軍士用褸」,與前代有所不同。延戰以後,又在將帥袍服上,縮以獅虎紋章,以示勇猛威武。(唐六典)記:「今之袍皆綜王以武豹,施甘之類,以助兵威也。」駐著戰爭的屈要,士兵的娃甲也更加枯致,從 (通典).所記載的情況來看,當時軍隊中的哦士佔總人數一半以上。這些兵士的甲胃形制,在已經出土的武土俑、儀衛俑上還可看到。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甲胃形制,主要有十三種:「一日明光甲,二日光要甲,三曰細麟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日布背甲,九日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這些鐵甲的具屈特徵,史吉中未加說明,要了解它們的形制,只能借助於陶石木俑及當時的繪畫。
從形象資料來看,唐代軍事將領的甲胃,以穿明光鐘者為多,這在上屏貴族基葬中出土的武士俑上反映得比較具體。唐初與睛代差別不大,披甲形制,以十字形甲帶繫結在胸前,左右各有□註一塊,后綴披膊。所不同的是在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塊 「膝裙」,註住大腿,又在小腿部位各加一隻 「吊腿。」,如龍門石窟泊溪寺天王石雕像所示。至唐高宗時,鍛甲的前身分為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裝有一個小□形譁銳,背部則連成一片。前後兩甲在肩部用帶扣聯,兩肩披膊作兩重,上屏作虎頭狀,虎口吐露出下層披膊,腰帶下左右各級膝裙一片,陝西禮泉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陶俑,就著這樣的鐘甲 (固52見第138頁)。
中宗時期,甲胃形制又有新的變化,披膊作龍頭形狀。胸甲為左右兩部分,上飾立體花紋形,以帶扣聯前後兩片。腰帶上露出護腰的半個固形護銳,腰下左右著有膝裙、骼尾;小腿部分縛紮吊腿。總章元年 (公元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西安邦家繼八十四號墓出土的陶俑以及西安張家坡景龍二年 (公元708年)郭恆墓出土的陶俑,都作這樣的裝束。中晚唐以後,甲胃之制又有發展:兜鋆護耳翻轉上翹,甲身連成一體,背胸兩甲用皮帶相連,胸腰各束一帶,披膊作虎頭形,腰帶上半露出護臍的回銳,下縛吊腿。敦煌莫高窟一九四窟武士所著胃甲,就屬於這種類型。形象資料上看,這個時期的武士裝束,已經向五代兩宋靠攏。
這個時期的甲胃材料,有金屬、皮革及絹布等多種。用於寅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鐵甲之中,又分為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和鎖子甲等六種。這些鐵甲的形制,大多比較精巧,除文獻記載中述及的細鱗、山文等甲片之外,還有長方形甲片。甲片與甲片之間,通常用皮條穿組,也有用鉚釘聯綴的。近年在陝西西安一帶,就曾發掘出這種饋甲的文物。皮質製成的鎖甲,結構都比較簡單,甲身連綴成一片,披膊和膝裙也都做成整片,然後在甲片上給以條紋。也有先製成小塊甲片,再編綴成鐘甲,甲片的表面以漆塗繪,這類皮甲在新疆地區曾有出土。
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銷甲中用得較多、也頗具特色的是絹布申。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緯甲。其中有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等,在這些銷甲上,一般都繪有纏枝花卉、雲形及寶相花紋樣。與鐵甲、皮甲相比,這種銷甲結構輕巧,外型美觀,但沒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完結篇)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