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的服飾 (13)

周汛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布型的鉗甲

睛代甲胃,基本承繼南北朝時的形制,以明光銷為主,也有用兩檔銷者。明光鎖的樣式,前後稍有變化。初期與北朝晚期相似,如陝西三原雙盛村開皇二年 (公元582年)李和墓出土的陶俑:頭戴兜鋆,身披明光錨,.緯甲通作盆領,胸背左右各佩固形護鏡,肩部裝有披膊,著時在腰間繫束皮帶。後期則有所變化,在領下居中部位,縱束一條 (或兩條)甲絆,並在胸腰之間繫結,然後左右橫束,一直繞至背後
。安陽開皇十五年 (公元595年)張盛墓出土的瓷俑、西安郭家灘大業六年 (公元610年)姬威墓出土的彩繪陶俑等,都作這種裝束。

唐代軍事服裝,在前代基礎上有很大進步。史稱唐代「將帥用袍,軍士用褸」,與前代有所不同。延戰以後,又在將帥袍服上,縮以獅虎紋章,以示勇猛威武。(唐六典)記:「今之袍皆綜王以武豹,施甘之類,以助兵威也。」駐著戰爭的屈要,士兵的娃甲也更加枯致,從 (通典).所記載的情況來看,當時軍隊中的哦士佔總人數一半以上。這些兵士的甲胃形制,在已經出土的武土俑、儀衛俑上還可看到。

據(唐六典)記載,唐代甲胃形制,主要有十三種:「一日明光甲,二日光要甲,三曰細麟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絹甲,八日布背甲,九日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鎖子甲,十有三曰馬甲。」這些鐵甲的具屈特徵,史吉中未加說明,要了解它們的形制,只能借助於陶石木俑及當時的繪畫。

從形象資料來看,唐代軍事將領的甲胃,以穿明光鐘者為多,這在上屏貴族基葬中出土的武士俑上反映得比較具體。唐初與睛代差別不大,披甲形制,以十字形甲帶繫結在胸前,左右各有□註一塊,后綴披膊。所不同的是在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塊 「膝裙」,註住大腿,又在小腿部位各加一隻 「吊腿。」,如龍門石窟泊溪寺天王石雕像所示。至唐高宗時,鍛甲的前身分為左右兩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裝有一個小□形譁銳,背部則連成一片。前後兩甲在肩部用帶扣聯,兩肩披膊作兩重,上屏作虎頭狀,虎口吐露出下層披膊,腰帶下左右各級膝裙一片,陝西禮泉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陶俑,就著這樣的鐘甲 (固52見第138頁)。

中宗時期,甲胃形制又有新的變化,披膊作龍頭形狀。胸甲為左右兩部分,上飾立體花紋形,以帶扣聯前後兩片。腰帶上露出護腰的半個固形護銳,腰下左右著有膝裙、骼尾;小腿部分縛紮吊腿。總章元年 (公元668年)李爽墓出土的陶俑、西安邦家繼八十四號墓出土的陶俑以及西安張家坡景龍二年 (公元708年)郭恆墓出土的陶俑,都作這樣的裝束。中晚唐以後,甲胃之制又有發展:兜鋆護耳翻轉上翹,甲身連成一體,背胸兩甲用皮帶相連,胸腰各束一帶,披膊作虎頭形,腰帶上半露出護臍的回銳,下縛吊腿。敦煌莫高窟一九四窟武士所著胃甲,就屬於這種類型。形象資料上看,這個時期的武士裝束,已經向五代兩宋靠攏。

這個時期的甲胃材料,有金屬、皮革及絹布等多種。用於寅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鐵甲之中,又分為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和鎖子甲等六種。這些鐵甲的形制,大多比較精巧,除文獻記載中述及的細鱗、山文等甲片之外,還有長方形甲片。甲片與甲片之間,通常用皮條穿組,也有用鉚釘聯綴的。近年在陝西西安一帶,就曾發掘出這種饋甲的文物。皮質製成的鎖甲,結構都比較簡單,甲身連綴成一片,披膊和膝裙也都做成整片,然後在甲片上給以條紋。也有先製成小塊甲片,再編綴成鐘甲,甲片的表面以漆塗繪,這類皮甲在新疆地區曾有出土。

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銷甲中用得較多、也頗具特色的是絹布申。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緯甲。其中有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等,在這些銷甲上,一般都繪有纏枝花卉、雲形及寶相花紋樣。與鐵甲、皮甲相比,這種銷甲結構輕巧,外型美觀,但沒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完結篇)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中國最早的鐘,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以在陝西境內出土的一件陶鐘為起始,年代為原始社會,距今約有5000年之久。在那時,我們的先民就製作出了陶鈴,以在勞作之餘來娛樂。
  • 據考古資料顯示,人類對死亡有較明確的概念,並對死者進行埋葬活動,距今約有十萬年之久。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經會為死者佩帶珠子、獸骨類的裝飾品,山頂洞人的墓葬即是一例。但值得注意的是,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撒上赤鐵礦粉的舉動,似乎代表著某種特別的意涵,古人類學家的研究指出,紅色是血液和火焰的象徵,為死者灑上紅色的粉末,代表生命的再生;而火焰具有威嚇野獸的功能,因此,紅色也能夠保護死者不受外力侵害。
  • 圜錢是一種圓形圓孔的貨幣。部分圜錢幣面上,有「西周」、「東周」、「長垣一釿」等字樣。史載春秋末期,周考王封其弟揭於河南,是為西周桓公。其後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於鞏,稱為東周公..............
  • 秦始皇征服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在錢幣制度上推行「半兩錢」,半兩錢是一種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面上有「半兩」二字,亦即後來「孔方兄」的最初面貌。
  • 刀幣的使用,在戰國時代的燕齊兩國及其鄰近地區最為普遍。刀幣中的「明刀」,在幣面上有日月的圖案,是在是戰國時代的燕國所鑄造,出土數量相當多。
  • 唐朝建立以後,於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1年),發行「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這是中國以「通寶」、「元寶」命名錢幣的開端。
  • 「布幣」流通於戰國時期的中國北方,可分為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釿布四大類。尖足布主要在趙國一帶通行,魏國部分地區也可以使用。
  • 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唐肅宗即位後,為了籌措討平叛亂的軍費,於乾元元年(758),發行了「乾元重寶」當十錢,又鑄造「乾元重寶重輪錢」當五十錢。
  • 早在荷據時期,臺灣就已開始製糖事業。臺灣糖業可以說是在這時候奠下基礎。鄭氏治台時期的臺灣,因注重軍糧,反而使臺灣糖產量減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