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和百鳥裙
婦女下體穿裙,是漢代以後流行起來的一種風俗,隨著社會風尚的不斯演凌和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裙子的款式也不斷更新,無論從造型、色彩或裝飾上看,都有許多新的發展。
唐代婦女所穿的裙子,大多以六幅布帛拼製而成,因此有 「六幅羅裙空地」、「裙拖六幅湘江水」的說法。以 《新唐書)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唐代的 「六幅」,不下於今天的三米。除六幅以外,還有用七至八幅拼成的。這種寬大的裙子在用料上頗為浪費,穿在身上也不便活動,因此曾引起朝廷的千涉。如(新唐吉.車服志)稱:「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僧奢,下詔准儀制令……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
過三寸。」唐張泌《妝樓記》也稱:「燉煌俗:婦人作裙,拳縮如羊腸,用布一匹,皇甫隆禁改之。」反映了當時的風尚。
除了寬博以外,陪唐時期的女裙長度,也比以前有明顯的增加,裙裙曳地是常見的現象。為了顯示裙子的修長,當 時婦女在著裙時,多將裙腰束至胸部,有的甚至束至腋部,然後將裙裙下垂於地。孟浩然《春Tff)詩:「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裙掃落梅。」圖像資料中也有不少反映,如 《暫花仕女》、《紉扇仕女圖》中的婦女,都穿這種曳地長裙。為了不妨礙活動,當時婦女在穿這種長裙時,特地將裙子撩起,並在腰間以帶菜之。這樣一來,裙裙就不會拖曳在地上了。作這種裝束的婦女形象,在初唐畫家閻立本所繪的《步帶固》中還可找到T例,湖北武昌唐基出土的陶俑上也有反映。
由於裙幅的增加,裙上的折櫚也明顯增多。發展到後來,又出現了百褶裙的樣式。這一特點在五代以後反映得尤為突出,史書中有 「百至」、「千摺」等描寫,就是指這種裙式而言。
唐代婦女的裙子形制非常豐富。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石榴裙,尤其是年輕婦女,更是喜愛這種服飾。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平常幾乎都穿這種裙子。所謂石榴裙,實際上就是一種紅裙。唐萬楚 《五日觀妓)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即指此。因紅裙可用茜草去染,所以也稱 「茜裙」。如李群玉 (黃陵廟)詩:「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茜裙新。」
紅裙雖碎,但只是單色。除單色的裙子以外,古代婦女的裙子,違有以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的料子拼成的,色彩相同,別有情趣,因形得名,故稱 「間裙」,俗稱 「間色裙」。這種間裙通常以紅綠、紅黃或紅藍之色搭配,色澤鮮明,對比強烈。”(舊唐害.高宗本ia>:「其異色絞錦,並花問裙衣等,廣寅既廣,俱宮女工。天后,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指的就是這種裙子。所謂 「破」,指的是間色衣裙上的每一道狹條,一件裙子若以六道布條拼成,即謂六破;七道即謂七破。唐劉存 (事始)稱:「梁天監中,武帝造五色綺裙,加朱繩、貝珠為飾。至煜帝作長裙,十二破,名 [仙裙。](新唐田.車服志)記:「凡櫚色衣不過十二破, 渾色衣不過六破。」甘肅酒泉丁家閘十六國時期古墓壁圭、陝西三原焦村唐李蕎里壁莖及閣立本 (步帶田)所繪的婦女裙式,都屁於這種類型。陝西西安羊頭鋁唐李爽墓壁妻所給 的婦女及新扭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基出土女俑,都著有這種類型的裙子 (田51見第138頁)。
女裙上的裝飾也有不少名目,有的在裙子上施繡,名謂「繡裙」;有的在裙上印花,名謂 「縷裙」;有的則在裙上 作垂,名謂 「至裙」;還有在裙上鍰金、穿珠或鑲嵌寶石的,形形式式,各有情趣。在各類女裙中,最為精美珍貴的要 算是百鳥毛裙了。這百鳥毛裙是集各種飛禽羽毛織成百鳥之狀的一種裙子。妹說由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所創。(新唐書.五行志)記:「安樂公主使尚方合百鳥毛織二裙,正視為一色傍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這種裙子後來由宮中傳至民間,更是風靡一時,各階層婦女,都醉心於這種服飾,一時間山林中的珍禽異鳥被捕殺殆盡,因此引起朝廷的干預,才被禁止。唐張帑(朝野食載)IS稱:「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以後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谷,掃地無迂,至於網羅殺獲無數。開元中,禁哲器於殿前,禁人服珠玉、金銀、羅綺之物,於是採捕乃止。」
轉載自《中國古代服飾風俗》文津出版社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