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幅」、「橫批」、「橫披」三詞考證

作者:明珠
font print 人氣: 13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現代的人將門聯上橫寫橫貼的那一幅聯叫「橫批」。

筆者以前常幫朋友及鄰居寫門聯,但一直不愛提「橫批」二字,自己也說不出原因。原以為古人既然這樣用,必然有我學識不到之處。近日因寫文章需要,抽空考證了一下「橫批」這個詞的來歷,結果大吃一驚。

查遍民國以前的典籍,十三經、二十五史(含《清史稿》)、歷代文選、歷代詩抄等,未見有古人用這個詞。結果查至近代中國大陸編的《漢典》,才發現清朝文人李漁《閒情偶寄‧居室‧屏軸》書中有用過一次這個詞:「十年之前,凡作圍屏及書畫卷軸者,止有巾條、斗方及橫批三式。」

筆者找到《閒情偶寄》這本書查看後才發現,《漢典》將目錄標錯了,應該是《閒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屏軸》出現的那段話。從李漁這段話的意思可以發覺,「橫批」應為「橫披」,是李漁的筆誤。

「橫披」是指長條形的橫幅字畫。「披」當名詞時其本義是指古代柩車兩旁牽挽的布帛條幅,其上有字或簡單圖形,是豎著寫的。「橫披」二字始見於北宋的書畫家米芾的書中:「荊浩畫,畢仲愚將叔處有一軸,段緘家有橫披。」(《畫史‧唐畫附五代國朝》)另據明‧陶宗儀《輟耕錄‧敘畫》記載:「橫披始于米氏父子,非古制也。」也就是說將豎寫豎畫的字畫改為橫寫橫畫,始于北宋的米芾。「橫披」二字在宋代的詩文中才開始被用到。如:

方回《題王起宗大橫披 水墨作遠淡勢》(《全宋詩‧卷二十》)

臥龍峰下草廬幽,門外橋橫水自流。
瀟灑王郎只數筆,淡雲疏樹一天秋。

李曾伯《題推篷梅軸》(《全宋詩‧卷四》)

玉奴梳洗罷,半面露新妝。
江岸數枝影,篷窗一罅香。
橫披含曉色,臥對壓春芳。
……….(以下略)

從以上的考證可知,民國以前的文人未見用「橫批」來表示門聯上的橫幅。即使是李漁筆誤用了「橫批」,也就是指「橫披」(長條形的橫幅字畫)。在古漢語中「批」是不通「披」的,比如我們常在史書或古代其它典籍中見到「披堅執銳」、「身披甲胄」這些詞,而改為「批」就不行,也未見有人這樣用。

把「橫批」二字用來表示門聯上的橫幅,始於近代某文人(已去世)在其充斥了黨文化的小說《懶蛋牌子》一書中:「門楣上貼著新的紅紙的橫批,上書『天作之合』,兩邊的對聯是:『莊稼傳家久,翻身繼世長。』」所謂的「翻身」是黨文化中常見的「翻身得解放」一語的縮寫。

「批」這個字如果當動詞,它的意思有打擊、攻擊、刺入、排除、排擠、揭批等意思。而「橫」字如果當貶義的形容詞有橫暴、放縱、意外、禍害的意思。因此,將這兩個字放在一起用是很不吉利的。那麼,我們寫春聯或其它的門聯,橫幅上的那幾個字一般都是很吉利的話,用「橫批」來表示就很不恰當,也很不吉利。

「橫幅」二字始見於《晉書‧卷八十五》:「男子皆黥面文身,以其文左右大小別尊卑之差。其男衣皆橫幅,結束相連。」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很常見,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有人用,如《清史稿‧志七十八》:「行裳,色隨所御。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橫幅石青布為之,氈、袷惟時。」

筆者認為應該用「橫幅」二字來表示門聯上橫寫橫貼的那一幅聯。因為「幅」的讀音諧「福」,而「橫」字當形容詞時還可表示「充滿」、「廣」、「寬廣」等意思。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很吉利的字。

文章的最後,筆者送給各位讀者一副新創作的春聯,祝福各位讀者:

橫幅:春回大地
上聯:身行仁義禮智信
下聯:家享福祿安康寧

@#

責任編輯:古容
(http://www.dajiyuan.c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人間禍福相倚,宅心寬厚的人得能化解了,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過年前,王羲之為何三寫新年對聯?「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這樣的凶聯怎樣化成好福聯? 的宅心和機智隨同他的書法藝術在此對聯中灑落無礙。
  • 新年賞梅花,是一件喜上添雅的風韻事兒,在新年裡讓人福至心靈,清明澄澈一春。說賞梅,中國有名園,江南有勝景。無錫榮氏梅園融合湖光山色人文和江南園林建築於一身,同時又是自然山水與人間文化交織而出的賞梅勝地,人說是中國江南賞梅一勝景。
  • 在中華文化中,除舊歲、迎新年若少了「春聯」就少了年味。春聯代表驅邪避凶、除舊佈新迎福的象徵。春聯起源於「桃符」,主要從翰林延祥詩「春帖子」化身而來,可上溯幾千年,代代的演變內涵豐富……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