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琴曲集成」中的琴歌傳譜(上)

唐翠蓉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月15日訊】古琴音樂的流傳,與中國歷代文人承傳的傳譜有著重要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歷代所流傳的音樂也在這些傳譜中無聲的體現著。這些譜忠實的記載文人音樂的表現。尤其以中國近代琴家查阜西先生等在中國文革前所蒐錄的琴譜編成之「琴曲集成」為代表。至今現存所整理出版的古琴傳譜約有150餘部,約3000餘首琴曲及琴歌傳譜。從最早的文字譜:唐初武則天時期(西元684~744)所記譜,為梁代琴家丘明(西元493~590)所傳的譜本《碣石調‧幽蘭》、南宋江夔(白石道人)的《古怨》(西元1202)、元代的《事林廣記》(西元1269)、明代《浙音釋字琴譜》(西元1448)至清代楊宗稷(時百)《琴學叢書》(西元1910~1930)等等。筆者此篇以可歌詠的琴歌為主要範疇,將「琴曲集成」「存見古琴曲譜輯覽」、「見在古琴曲傳譜、題解、彙編初稿」中所記載的琴歌譜集作一整理,並簡單介紹各琴譜的提要與琴派歸屬,與各位古琴音樂愛好者分享,不周全之處還望各位先進不吝賜教。
一、琴歌傳譜總表


二、據本概述:
據本內容參考:查阜西「查阜西琴學文萃」、「存見曲譜輯覽」提要、「琴曲集成」據本提要、章志蓀「研易習琴齋琴譜」、許健「琴史初編」、吳釗「中國音樂史略」、周純一「認識古琴開發心靈」,琴派的歸屬論證也取自上述資料的結論。其餘筆者依傳譜師承和居住地判斷,以“★”記號誌之。

1.《白石道人歌曲》:琴曲【古怨】
《白石道人歌曲集》是南宋姜夔(字堯章,鄱陽人,號白石道人)的歌詞集,詩詞歌曲多作於南宋孝宗淳熙三年至寧宗慶元三年(1176-1197),其中只刊載他自己作的一個古琴曲譜,名曰:「古怨」。《琴曲集成》所采用琴譜為朱孝臧的疆村叢書本。
全篇為自制曲,又是自寫自刻的的譜,所以具體呈現古琴減字譜發展到南宋的情況。

2.《事林廣記》:【黃鶯吟】
《事林廣記》是南宋時編纂的一部通俗類書,在元代經過多次修訂翻刻。
琴曲6首,附詞唯「開指黃鶯吟」。

3.《浙音釋字琴譜》─以浙派為本
以朱權之《神奇秘譜》(浙派)為本,龔經依各曲譜按一字一音編寫文詞。歷來評價不高。

4.《謝琳 太古遺音》─金陵派(江右:南京,上海松江一帶)
黃山居士謝琳撰,大多為唐、宋以來流傳之附詞琴曲,可能因襲《浙音釋字琴譜》編釋而成。
此書輯有傳統琴歌35首,如:「關雎」(周公作)、「南薰歌」(虞舜作)、「禹會塗山」(毛敏仲作)……等等。被視為現存最早的琴歌譜集。

5.《黃士達 太古遺音》─金陵派(江右:南京,上海松江一帶)
共蒐錄38曲,其中36曲與《謝琳太古遺音》完全相同,除前、後赤壁二曲除外。

6.《新刊 發明琴譜》─金陵派(南京一帶)
明代弋陽黃龍山輯,24曲中15首附詞,其文詞、曲調與《謝琳太古遺音》相同。

7.《風宣玄品》
明代徽籓朱厚爝輯錄《宋‧田芝翁太古遺音大全》、《新刊太音大全集》大部分琴論材料,並將各家之譜互為對照改正謬誤,為當時流傳琴曲之校訂本。共收錄101曲,附詞者有33首:「陽春」、「蔡氏五弄」「聽琴賦」(同謝琳)、「醉翁亭」……等。

8.《梧崗琴譜》─浙派(浙江一帶)
明代廣西平樂黃獻(太監)輯,此書即《張助琴譜》原譜,張助源自南宋徐天民一派,是為「徐門正傳」。
其師承關係為:南宋郭沔→徐宇(徐門正傳)→張助→戴義(太監)→黃獻。可推斷「徐門正傳」是取法民間的浙派系統。
所錄琴曲42首,附詞之曲僅「歸去來辭」。

9.《琴譜正傳》
明代楊嘉森輯黃獻(浙派)、宋仕兩家之譜而成。
根據琴譜目錄,收錄琴曲計42曲,曲旁附詞之曲有1首:「鶴鳴九皋」,又有另附詞(詞曲分離)「文君操」、「南風歌」、「搗衣曲」……等14曲。惟譜中僅有7曲,可能有佚譜。

10.《西麓堂琴統》─皖派(安徽一帶)
明汪芝所輯的琴譜雜集。住在歙縣自築的西麓堂故稱《西麓堂琴統》。轉錄了南宋徐理《琴統》中的琴論和《太古遺音》中的琴制部分。此譜為收曲最多之傳統琴譜。所錄琴曲138首,附詞之曲有13首,如:「商意(秋風辭)」、「思賢操」、「憶顏回」……等,以及部分附詞的:「古交行」(第八段部分)、「杏壇」(第十段)、「南風暢」(第四段)……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琴派的定義,不論從地域性的分野或是以師承傳譜為宗,都是指琴樂表現的風格而言。1.有跡可循的師承淵源 2.有代表性的琴曲 3.有代表性的琴人 4.有代表性的傳譜等要素已經成為近代琴樂派別研究的重要依據。
  • 在各地一些出類拔萃的著名琴師,他們精湛的琴藝表現為當時人們所效法學習,經過師徒相傳,保持著穩定的共同點,而形成流派的重要因素。
  • 近代由於交通工具便捷,琴人互通便利,不僅縮短了區域的距離,更因成立琴社和有聲資料的廣泛流通,以及師承、傳譜的交互影響,形成個人獨特風格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