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彩繪台灣

徐明義畫集(六)—流沙畫(1)(彩墨)

作者:徐明義
徐明義畫集(六)—流沙畫(1)(彩墨)。(局部)。(圖片來源:徐明義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流沙畫(1)(彩墨)

幾年前,有好一陣子,我忙著用黑沙來做畫。讓細沙在紙上流滯,流成一些肌理,管它叫「流沙畫」。當時只是想玩一玩就好,因為它終究不是繪畫的正途。之後就荒廢不玩了。(我第五本專集就收錄了許多幅)。

最近,突然又想「重施故技」一番,拿起從前留存的黑沙來流一流看,已然力不從心,畫不成畫了。我想,用筆畫畫應該還是最正式的。其他如用樹枝、用木屑、用泥沙、用肥皂、用油、用玻璃……來作畫,新奇是有,但要畫出一個「氣候」來,怕是沒那麼容易的事。

徐明義畫集(六)—流沙畫(1)(彩墨)。63×64m。(圖片來源:徐明義提供)

Sand Painting/ink and color painting

There was a time, several years ago, when I made a few paintings using black sand. I let the fine sand flow onto the paper, giving the painting some texture. This is what is called “sand painting.” I just played around with it in those days, because of course it really wasn’t proper painting. Afterwards, I never made any more sand paintings. (There are many sand paintings in my fifth collection of paintings.)

I recently suddenly decided that I wanted to try it again. I picked up some black sand that I had happened to keep around, and tried pouring it. But as before, I couldn’t make it do what I wanted, and I couldn’t make a real painting. I think painting with a brush is still the right way to go about painting. Although you can use branches, wood chips, sand and mud, soap, oil, or glass, etc. to make a painting, and achieve a sense of novelty, it’s not that easy to create successful dcvelopments using these materials.@

點閱【徐明義畫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昌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早些時候有一段時期我用「色塊」做畫面處理的作品之一。我嘗試這種構圖的作品其實不少,只是不敢拿出來發表,因為有朋友到家裡來,看到這種大紅大綠大紫的山水,往往「目瞪口呆」。有些人能「稍加認同」;有些人則認為這種畫「大逆不道」,說中國畫被我們這批人給害慘了,旁門左道,根本不是水墨畫了。
  • 洋百合的名稱太多了,什麼鐵砲百合、姬百合、香水百合⋯⋯等等。一般人實在認識不了那麼多,平凡的我們,只要在看到它們時驚呼一聲:「啊!好美!」便夠了。

    妻從花市買回來一束洋百合,有著紅黃相間的色澤,散發出濃郁的香氣。雖則弄不懂這束百合花叫什麼名字,卻頗適於瓶插。擺在客廳電話機旁邊,還真是賞心悅目呢。

  • 一層一層的瀑布由遠遠的山巒那邊流瀉下來,經過一小段平潭後往下沖貫,又經過一小段緩流再直瀉而下,形成一道一道的瀑布群。在這如詩如歌的境界裡,我們彷彿能聽得到萬馬奔騰的激瀑聲。……
  • 雪下了有好一陣子了吧,遠山、屋頂、岸灘,都積滿了白雪。近處的江上有漁人在垂釣。
  • 赫蕉的花是倒垂的,花形優美,左右張開,互相串連,加上花色是紅綠相間,頗為顯眼,令人印象深刻,應該也是插花的好材料。至於葉子和一般芭蕉葉並沒什麼兩樣,只是小一號,用「具體而微」來形容也很貼切。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