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大 乐 透 开奖直播

台灣光復節的典故

慧珠
font print 人氣: 267
【字號】    
   標籤: tags:

今天是「台灣光復節」。在光輝燦爛的十月中,從「雙十國慶」、「台灣光復節」到「蔣公誕辰紀念日」,整個月份充滿了喜氣。全台各主要城市都會搭建牌樓,張燈結綵,霓虹燈的標語閃爍在都市的天空;從中央及地方政府以至民間社團,分別舉辦慶祝或紀念大會等活動,舉國一片普天同慶的景象。

根據歷史的記載,公元六零七年的時候,隋煬帝就曾派兵到台灣來,那時的台灣還是一個荒涼的島嶼。到了宋元以後,開始有人從閩江一帶遷移到台灣來開墾。一直到明朝,移民的人才多了起來。

明朝末年,台灣被荷蘭人佔領了二十年之久,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率兵攻打荷蘭人,經過幾次的苦戰,荷蘭人終於投降,台灣回歸中國的版圖,這是第一次光復台灣。

清朝同治年間,日本打起了台灣的主意,先試探性的派了三千海軍上岸,殺害牡丹社的山胞,然後向清廷提出賠償的要求。清廷在吃了虧的情形下,還賠錢給日本。於是日本識破了清廷的外強中乾,知道清廷不過是隻紙老虎,於是把外侵的箭頭指向了中國。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節節敗退,只得在次年派李鴻章到日本,和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來,台灣同胞悲憤萬分,個個情緒激動,寧可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也不願淪為日本人的奴隸,於是推舉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宣佈自力為「台灣民主國」。在劉永福、丘逢甲等人的領導下,與日軍展開浴血戰。

然而,在軍備物資都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台灣義勇軍終究不敵日軍,台灣本島逐漸落入敵人手中,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儘管在被日本統治的五十年當中,對台灣也有部份建設,但事實上,所有建設只為了繁容日本向南侵略他國,根本不是在為台灣同胞謀求幸福。

到了民國二十六年,日本侵華,抗戰開始後,蔣委員長繼孫中山先生之後,重申收復台灣的決心。我國發動對日抗戰,接而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民國三十二年底,中、美、英三國領袖在開羅舉行會議,在會中蔣主席正式提出,決定將日本在中國所奪取的土地──東北四省及台灣、澎湖歸還中國。美、英一致表示贊同與支持。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十月二十五日,我國政府在台北中山堂接受日軍投降,聯合國決定台灣由國民政府托管。五十年的悲憤、傷痛,就在這一天——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節」裡,化為歡笑的淚水。

民國三十五年,政府訂十月二十五日為台灣光復節,就是為了紀念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男方在到達女方家前一百公尺時要鳴炮,女方家聽到鞭炮聲時,也要放鞭炮回應。
  • 進入新房後,新人一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一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兩人合飲交杯酒,並吃黑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物做成的甜湯以示「早生貴子」。
  • 新娘和新郎要回家時,岳家要準備兩根帶葉的紅甘蔗及一對帶路雞,以及米糕,分送親友。
    至此,大功告成,婚禮宣告落幕!
  • 有人出了個餿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會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誤認有理就下令點火燒山,不料三天晝夜的大火雖已熄滅也未見介子推出來。
  • 黃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 在講究飲食中國人的巧手下,創造了各種造型的粽子有三角的、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等,而粽葉的材料也因地方而異,南方盛產竹子,就用竹子來缚粽子,一般都喜歡用新鮮的竹葉,因乾竹葉煮熟沒有那新鮮的竹葉香。
  • 「端午節」在中國黃曆的每年五月五日,2008年的西元暦是落在六月八日,時值炎熱的盛夏,各種病媒蟲蚊滋生,百病亦隨之流行,因此上古人民為了驅邪厄避瘟疫,而有了端午節的風俗儀式(如划龍舟、喝雄黃酒、門口掛菖蒲及艾草、身配香包),以祈求身心的安泰。
  • 老牛不忍看見善良的牛郎老是受人欺負,就開口告訴牛郎:「太行山東邊的山下有一個湖,每天黃昏會有七個仙女下到這個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那個仙女無法返回天宮,便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
  • 在七夕不僅可以乞巧,又可以乞富、乞壽、乞子,但只能乞求一個,不能三者兼得。
  • 《夢粱錄》一書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時序風俗、坊宇遊戲之事。共二十卷。 南宋吳自牧撰。吳自牧,臨安府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蹟不詳。這本書是研究古代民俗的重要資料,成書年代,據自序有「時異事殊」、「緬懷往事、殆猶夢也」之語,當在元軍攻陷臨安之後。所署「甲戌歲中秋日」,甲戌即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故有人懷疑是傳抄有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