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笛在各朝代的演奏形式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5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0日訊】笛的歷史遺跡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這是一種以鳥禽肢骨所製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笛。而最早有關「笛」與「簫」的文獻記載,我們從《周禮‧春官》中的這段文字可以得知:「笙師:掌教龡竽、笙、塤、龠、簫、篪、篴、管,舂牘、應、雅,以教祴樂。凡祭祀、饗、射,共其鍾笙之樂,燕樂亦如之。」其中篴與笛同音同義,即今「笛」的古字。

《史記》中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於崑谿,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由此可見,遠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經選用竹做為製笛的材料。因此,笛與簫被視為「八音」中的竹類樂器。

在古代不論橫吹還是竪吹的竹管,在名稱上是混淆的,多以「笛」通稱,就如同一些彈撥樂器在魏晉時期被通稱為琵琶。所以,在文獻史料中關於笛子的記載一直是眾說紛紜,崔豹在《古今注‧音樂篇》中這樣寫道:「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另外,根據東漢‧應劭《風俗通》的記載:「漢武帝時丘仲作笛,其後又有羌笛。」而在陳暘的《樂書》則記載道:「羌笛五孔。馬融賦笛謂出於羌中,舊制四孔而已;京房加一孔,以備五音。」

西元前119年西域的音樂文化經由博望侯張騫的絲路之旅傳入了中國,丘仲在吸收胡樂橫吹的優點後,製作了新笛;而陳暘的《樂書》中提到的羌笛,則是一種豎吹的竹管,似今日的簫。「橫笛豎簫」的確切名稱,約在南北朝以後才逐漸分開,將笛稱為「橫吹」或「橫笛」。

《樂府詩集》中有這樣的敘述:「自隋以後,始以橫吹用之鹵簿,與鼓吹列為四部,總謂之鼓吹,並以供大駕及皇太子、王公等。」隋代以後,「橫笛」首度被用於鹵簿,並與原軍樂中的第一部鼓部和第二部鐃鼓部合併為四部,統稱為鼓吹。「橫笛」被編列為第三部的大橫吹部與第四部的小橫吹部,主要為皇帝、皇太子與王公貴族出行時的儀從和警衛。說明了隋唐以後,橫笛已在宮廷或軍隊的鼓吹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宋元時期,城鎮鄉村出現了各種民間音樂活動,當時民間音樂中流傳一種「鼓笛曲」,就是以鼓和笛作為演奏的主角。在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中記載了:「滿庭芳……鼓笛令無多雙麗,十拍板音韻宜清。」文中提到的「鼓笛令」就是「鼓笛曲」。說明了它是由扁鼓、笛和拍板所組成的一種演奏形式,同時它也是曲藝唱賺的伴奏樂器。

宋代說唱曲藝「唱賺」甚為流行,「賺」是一種演唱方式,它有固定的演唱模式,樂隊的組成和配器也有規定,即一人執板,一人擊鼓,一人吹笛,甚至在演奏的姿勢上也有明文規定:「假如未唱之初,執板當胸不可高過鼻,須假鼓板綴。」我們從《事林廣記》中這首詩的敘述,可以了解「唱賺」的配器形式:「鼓板清音按樂聽,那堪打拍更精神。三條犀架垂絲絡,雙支仙枝擊月輪。笛韻渾如丹鳳叫,板聲有若靜鞭鳴。幾回月下吹新曲,引得嫦娥側耳聽。」而書中另一首詩則提供了音樂的意象:「鼓似真珠墜玉盤,笛如鸞鳳嘯丹山,可憐一片雲陽木,,遏住行雲不往還。」


在這一幅(與蹴球繪在一起的)唱賺圖中,生動鮮活地勾勒出當時「唱賺」的場面:一男性吹笛,一女性拍板,一女性擊鼓。

宋以後,笛在民間音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學作品中也多處記載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關係。我們在南宋著名詩人楊萬裏的作品中,可以一窺橫笛與當時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境,例如:《安樂坊牧童》所敘述:「前兒牽牛渡溪水,後兒騎牛回問事,一兒吹笛笠簪花,一牛載兒行引子。」又如:《舟人吹笛》中寫道:「船上兒郎不耐閒,醉沾橫笛吹雲煙;一聲清長響徹天,山猿啼月澗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頭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魚,跳破玻璃丈擊許。」這些詩句充分反映出笛子演奏已在勞動人民生活中廣泛流傳。

明清以來,中國竹笛的形制已趨於穩定,除了廣泛運用於說唱曲藝與戲曲伴奏之外,並逐漸成為江南絲竹、西安鼓樂、十番鑼鼓、潮州笛吹鑼鼓、山東鼓吹以及北方鼓吹樂等民間樂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在吸取了民間器樂合奏與戲曲聲腔伴奏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它的獨奏藝術,分別有以主要伴奏崑腔的曲笛(或稱崑笛),以及主要伴奏梆子腔的梆笛兩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於古琴長期受到文人氣息的薰染,古琴音樂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體系,故歷來有琴道或琴學之稱,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他中國樂器較深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情趣;在意境與韻味的呈現、古樸典雅與清渺悠遠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獨到之處。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