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樂器──古琴

楊佩璇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2日訊】琴,是中國古老的樂器之一,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中記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發展為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中提到:「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魏晉的嵇康(224-263)在《琴賦》中述:「徽以中山之玉」和「弦長故徽鳴」,表示當時已採用徽位定泛音的方式;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至此已大體定型,之後一直流傳延續到現在。

古琴又稱為「七弦琴」,是因其有七條琴弦,而被冠以「古」字則是源於其歷史悠久。《詩經》中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由此可知,「古琴」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是廣為流傳的樂器了。

傳統的古琴音樂其表演形式主要分為獨奏和琴歌兩種方式。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以及典禮等雅樂外,主要流行於文人,即文化層次較高的士大夫階層,例如: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一曲『文王操』精益求精;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高山流水遇知音」;雍門子周的「琴諫」,使孟嘗君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及至後來三國時代諸葛亮悠然操琴巧施「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十萬大軍;魏晉竹林七賢的嵇康遭司馬昭誣陷,臨刑前一曲廣陵絕響等例子,使我們領略了歷代文人雅士對於古琴藝術的精神境域,並顯示了古琴的獨奏音樂在當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

關於古琴作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以及「搏捬琴瑟已詠」的記載,說明了琴、瑟伴奏歌唱的形式。這種以琴瑟伴奏歌唱,也稱為「弦歌」。《詩經》中也記載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在漢代蔡邕所著的《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代的「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皆為以琴伴奏歌唱的表演形式。漢、魏、六朝時期,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為伴奏樂器。至唐宋以來逐步與詩歌相結合,成為所謂的「琴歌」,即以優雅的古琴旋律伴奏古樸的詩詞吟唱。

由於古琴長期受到文人氣息的薰染,古琴音樂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學、樂律、記譜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體系,故歷來有琴道或琴學之稱,因此,古琴音樂比起其他中國樂器較深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情趣;在意境與韻味的呈現、古樸典雅與清渺悠遠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獨到之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李梅紐約報導】2月2日下午,2008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紐約主場第四場演出在曼哈頓無線電城音樂廳圓滿結束。在紐約學醫的大學生Prathima Nandivada 同家人一起觀看了這場演出。Nandivada說她看了這個演出之後,學到了許多中國文化的知識。
  • (大紀元記者張本真東京報導)觀看了2月15日,在東京文京區的市民會堂音樂大廳的神韻亞洲巡回演出,家住東京東五反田的中國樂器二胡的愛好者吉田起久子(Kikuko Yoshida)女士表示,心被深深觸動,彷彿被「緣」牽著。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