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的主要人物:布拉姆斯

古文明
font print 人氣: 165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0日訊】19世紀中期後,德國浪漫樂派風行,華格納、白遼士與李斯特等人,正在如火如荼的活躍著,卻也有人對其產生反感,而親近古典樂派與初期浪漫樂派如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等,他們雖然是借用古典樂派的莊重音樂形式,但是離不開浪漫樂派的詩情與幻想,同時又使用浪漫樂派發展出的作曲技巧,於是產生了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其中主腦人物就是布拉姆斯(1833~1897)被稱為浪漫樂派時期的復古者。他常在曲子中用古典式的材料為架構,整體卻呈現出全新的創作手法。

臨時升高半音演奏

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大城漢堡,從小身瘦體弱,沉默寡言,但是對音樂卻很靈敏。父親是歌劇院的低音大提琴手,雙親年齡懸殊,母親大父親17歲。自幼就從父親學習小提琴,後來對鋼琴發生興趣,於是7歲時與奧托科塞爾(OttoF.W.Cossel 1813-1865)學習鋼琴,科塞爾為了能盡全力教導他,乾脆就住進布拉姆斯家裡,使得他的鋼琴技巧進步神速,10歲時就已經能夠登台彈奏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曲子了,不久老師柯塞爾介紹擅長作曲與鋼琴的艾德華馬克森(Eduard Marxsen1806-1887),除鋼琴外並教他作曲理論。馬克森更不斷的灌輸他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和德國民謠,讓他大開眼界,小小心靈就已種下了美好的種子了。

由於家境不好,13歲的布拉姆斯已經負擔起家計。在漢堡港口的酒吧裡,每到夜幕低垂時,無論晴雨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中總會飄揚起布拉姆斯的琴聲,另外的時間他也在劇院中演奏和為舞蹈伴奏,人們都讚賞他將來必定和貝多芬一樣。果真如大家所料,十年後他已成為一位偉大的作曲家了。

布拉姆斯20歲時和來自匈牙利的小提琴手雷曼尼(Remenyi)到德國北部旅行演奏。在傑丁根時他要為雷曼尼伴奏貝多芬的克羅采奏鳴曲,因為鋼琴的音低了半音,而且已來不及調音了,布拉姆斯一點也不緊張,當雷曼尼的小提琴聲一起,他以高半音調子而且完全背譜順利的彈奏出來,在座的聽眾根本不知道,連雷曼尼自己也不知道,得知此事後雷曼尼非常讚嘆。當時名小提琴家姚阿幸(1831-1907)也在座中,對這位青年極為欣賞,他們認識之後成為好朋友。當布拉姆斯旅行演奏結束時,布拉姆斯隨即去找在哥丁根度假的姚阿幸,兩人還一起到大學聽歷史和哲學課。另外姚阿幸也為他寫信引見在威瑪的李斯特和在杜塞道夫的舒曼夫婦。

布拉姆斯見過李斯特後,他們並不怎麼投緣,接著他即前往杜塞道夫拜訪前輩舒曼。舒曼慧眼識英雄,看出他的才華,兩夫婦非常歡迎他,於是舒曼在「新音樂時報」的雜誌上常常介紹布拉姆斯並協助他出版樂譜,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也極力的幫助他,克拉拉在各地的演奏會中都彈他的作品。1856年舒曼逝世後,布拉姆斯從漢諾威來到杜塞道夫照顧舒曼一家人,因此與有七個孩子的克拉拉滋生愛情,克拉拉年長他15歲,23歲的布拉姆斯對克拉拉又敬又愛,兩人常有書信往來,但不久在一次的出外旅行之後,布拉姆斯對克拉拉遂從愛情而轉為同情,他發現婚姻和創作無法兼得。這時他也開始尋找新的創作的方向,學習對位法、配器法與變奏技法,所以在克拉拉搬到柏林時,他也離開了杜塞道夫回到漢堡。

為音樂而作的德文安魂曲

後來大部分時間布拉姆斯都住在漢堡,擔任宮廷鋼琴家和合唱指揮,這時期他的作品更趨成熟,寫下了充滿青年苦澀的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59年在來比錫發表時,並未受歡迎。後來由姚阿幸指揮,布拉姆斯自己彈奏演出方獲得好評,經過了14年的時間後,由克拉拉演奏再次受到肯定,1878年布拉姆斯再次親自彈奏此曲時,喝采之聲空前不絕,這期間結識名歌唱家尤利斯史托克豪森並成為知己,同時正著手創作「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曲」、合唱曲、鋼琴的室內樂曲以及歌唱曲等,「第一號交響曲」與「德文安魂曲」也在此時孕育。

布拉姆斯也到過維也納旅行演奏,他深深愛上了這個音樂之都,他喜歡的音樂家都曾經在此,如貝多芬、舒伯特與小約翰史特勞斯。他在1862年定居維也納。雖然剛開始他艱深的音樂不太被接受,直到1868年他寫了「德文安魂曲」,才獲得肯定與欣賞。這是在當時舒曼過世時,為要表達悲痛之情,他開始寫這首「德文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自己的母親也過世,以致刺激他快速的完成此曲, 這是一首以德文為歌詞的莊嚴安魂曲,純粹為音樂而寫,而不是為教堂演唱而寫,有別於其他的安魂彌撒曲,讓人聽了都不禁會流下眼淚。由於此曲的成功,讓布拉姆斯的作曲家地位更上一層樓。

從1868年到1874年之間,布拉姆斯為什麼陸陸續續作了21首之多的「匈牙利舞曲」呢?因為他在旅行演奏中,曾經到過匈牙利,當他看過「查爾達斯」匈牙利的民族傳統舞蹈後,他很喜歡舞曲中夾雜著緩和如傾訴般的情感與快速熱情奔放的節奏,有點吉普賽風格,因而激發他創作了那麼多的「匈牙利舞曲」,這些舞曲中有給鋼琴四手聯彈的曲子,也有是鋼琴和小提琴獨奏曲及管絃樂曲。在當時的歐洲人家裡很流行鋼琴的聯彈,所以具有異國風情的「匈牙利舞曲」出版成樂譜後非常的受歡迎。

主張古典主義



布拉姆斯作品Alto Rhapsody(女中音狂想曲)的手稿。(圖片來源:photos.com)

布拉姆斯深受貝多芬影響,他主張回到古典主義,回到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對浪漫樂派音樂家的風格和標題音樂產生反感,華格納使浪漫派音樂發展到巔峰,而布拉姆斯則創導了新古典樂派,形成了兩個流派。而布拉姆斯的代表作「第一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的大傑作,有人稱其為「第十號交響曲」,深具貝多芬的風格外,實質上亦有濃厚的北德浪漫要素。這首協奏曲首演時,由姚阿幸擔任小提琴,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結果發生了一件很糗的事件;開演時布拉姆斯遲到了,來不及換衣服就直接上指揮台,音樂進行途中不但鈕扣掉了,還發現忘了配褲帶,使得這次首演失敗,由此可見布拉姆斯在穿著上還真不注重。接著他又寫了「第二號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終身未娶,卻也有過幾次的戀愛,他單身為何寫出膾炙人口的搖籃曲?那是因為布拉姆斯當年在漢堡當合唱團指揮時,曾經暗中喜歡一位女歌手,而女歌手卻成為法柏夫人,1868夏天為了慶賀法柏夫人次子出生,他寫了這首搖籃曲,從如此溫馨親切的音樂中,我們又看到布拉姆斯的細膩與柔美的一面。

布拉姆斯屬於晚成的作曲家,眾多的作品中,四首交響曲最受推崇,完全展現了他優異的作曲技巧。在晚年時認識小約翰史特勞斯,照理說當時的圓舞曲瘋狂氣象,與布拉姆斯的個性是背道而馳,而他卻很喜歡維也納圓舞曲,自己也譜寫了一些圓舞曲作品,由此可知他與史特勞斯的友誼多麼深厚,在伊舒爾的別墅他們是鄰居,兩人還常常一起去散步。

1896年敬愛的克拉拉舒曼走了,他一路奔波趕到法蘭克福,而克拉拉的遺體又被送往波昂,勞勞頓頓近40小時,終於來到克拉拉的墳前,63歲的布拉姆斯悲慟欲碎,哪堪折騰,回到伊舒爾後,臉色蠟黃、日漸消受,經醫生診斷結果,他得了肝癌,做各種治療終無效,於1897年4月3日離開人間,1899年史特勞斯也相繼去世,他們都葬在維也納中央墓地,和貝多芬、舒伯特比鄰安睡。@*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籠罩在榮耀之下的貝多芬,卻隱藏著困擾他四年的耳鳴毛病,三十歲的他正面臨著可怕的命運,他已經很難聽到自己彈琴的聲音了,又不願意讓人知道,所以他害怕與人談話,讓人覺得他變得孤僻乖戾,慢慢的他退出社交圈
  • 巴赫個性強烈,頑固絕不妥協,又勇猛於音樂創作,也許是這樣的背後原因吧,這樣的生命歷程激出了強力的火花,創作了龐大而珍貴的曠世佳作。巴赫一生堅定信仰,永遠滿足於別人所給的,全心以音樂奉獻於神,我們可以從他的作品的首尾看出,在他作曲前他會寫「神助我」,曲末則寫下「榮耀神」。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 從自然界到文化領域,我們的世界是如此包羅萬象;然而,有些共同的元素在其中穿針引線,其中之一就是弦樂器,它幾乎出現在所有的文化中。有些弦樂器聽起來相當古雅,有些則令人心神嚮往,而有些則似乎能傳達所有的情感。
  • 音樂:感恩創世主 ——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