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芸採訪報導)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不好,創作力不佳,或晚上睡不著嗎?讓有「音樂之父」之稱的巴哈(或譯「巴赫」)以他悠揚婉轉、寂靜優美、莊重平穩的音樂特質,可以平靜聆聽者的心情,拉回渙散的注意力,沉澱思緒,放鬆身心,有助於一夜好眠,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教育碩士李明蒨表示。
莫札特的音樂療法較為人們所熟知,1993年加州大學首次研究「莫札特效應」,爾後又有《莫札特效應》(The Mozart Effect)一書,探討音樂的身心靈療法,巴哈在音樂的效應方面不像莫札特那麼「聲名大噪」。
李明蒨認為,巴哈的音樂因為結構繁複需要去引導怎麼欣賞,而莫札特的音樂旋律清新、活潑、悅耳,大眾就比較容易接受。
「巴哈的《賦格曲》結構嚴謹,反映音樂所包含的數理和諧之美,像是1:1、1:2 或2:3等。他首次為『平均律』的創作豎立典範,影響極為深遠。巴哈的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大提琴演奏曲目中的經典之作,因此被敬奉為『聖經』。所以一旦領悟巴哈的音樂精髓,就會沉浸其中難以捨棄。」
「巴哈是巴洛克晚期的德國作曲家,他創作不少宗教音樂,有何特色?」記者問。
「巴哈的創作在讚美上帝,呈現出來的音樂是神聖、莊重、祥和,譬如這首曲目〈耶穌是眾人仰望的喜樂〉,平和而感性,可撫慰人們的心靈。」李明蒨說道:「此外,他把數理概念融入創作中,法則鮮明,可活化左腦的思考邏輯,條理思維有助學習。有人就說,巴哈如果不是音樂大師,大概也可成為科學家、數學家。」

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Eisenach,今之東德),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都深受他的影響,足見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圖片來源:互聯網)
「來首莫札特 使人心曠神怡」
「藝術家向來追求完美,而完美主義者通常難以輕鬆,容易給自己帶來精神緊繃,甚至導致疾病都有可能。」李明蒨表示:「其實,有時候略微的不完美,也可造就不同的美感。」她就以有「音樂神童」之稱的莫札特〈音樂玩笑〉交響曲為例,通篇充滿不和諧的音樂元素。
「這首刻意表現不完美的交響曲,在聆聽過程,令人感到趣味橫生。所以面對無傷大雅的不完美,不妨以玩笑視之,或許有可能創造出更多不同體驗的人生。」
《莫札特效應》一書曾提到,在辦公室播放音樂幾週或幾個月之後,發現員工的工作績效提高接近20%。李明蒨認為,莫札特的音樂很適合在辦公室聆賞,像〈降E大調第四號法國號協奏曲〉曲風溫和,音樂活潑明朗,也有助於紓解緊張壓力。她並分享國外對花草喜歡聽哪一種音樂的實驗:
在影響植物生長因素的條件相同下,五個房間分別播放搖滾樂、鄉村音樂、莫札特音樂、流行音樂、不放任何音樂。結果以放莫札特音樂那一間開花數目較多,聽搖滾樂的植物幾乎不開花,聽鄉村音樂與不放音樂的植物生長情形近似。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是奧地利作曲家,從小就顯露出音樂天賦,六歲創作第一首小步舞曲,九歲即完成第一交響曲。圖片為莫札特辭世後,由 Barbara Krafft 在1819年所繪的肖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照片為首演《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布拉格國家劇院,莫札特在1787年創作此歌劇,敘述一位遊戲人間的風流騎士,玩弄女人,做盡風流勾當,終於招致天譴的故事。(照片提供:李明蒨,2006年)

照片為首演《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布拉格國家劇院,莫札特在1787年創作此歌劇,敘述一位遊戲人間的風流騎士,玩弄女人,做盡風流勾當,終於招致天譴的故事。(照片提供:李明蒨,2006年)
「聆賞貝多芬 體悟真正快樂」
有「樂聖」之稱的貝多芬,在貧困與苦難中力爭上游,音樂創作上努力不懈,一部部讓人讚嘆的作品不斷問世,是古典樂派最富改革性的作曲家。李明蒨介紹,曲目〈給愛麗絲〉純真優美,聆賞時可讓人感受到赤子之心被喚回。
〈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是貝多芬32首奏鳴曲之中最柔美的樂章,神祕、充滿幻想,適合晚餐時聆賞,有助於身心放鬆。德國樂評家萊斯達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作琉森湖上月色的夜景,於是稱這首奏鳴曲為〈月光〉。
李明蒨提及,音樂大師在創作之外,追尋人生目標的歷程有時也可給人很大啟發。
「貝多芬的晚年作品第九號〈合唱〉交響曲,反映出一生在追尋快樂的心路歷程。他曾經很努力地與命運對抗,也去追尋世俗認為的快樂、所渴望的甜蜜愛戀,發現還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到了50歲時,他由席勒的長詩〈快樂頌〉找到,跨越困境、嘗受苦難,昇華之後的快樂,才是人們應追尋的,並列此為座右銘。」

照片地點為瑞士琉森,擁有世上唯一座落於湖畔的音樂廳「琉森音樂廳」。1938年,指揮家托斯卡尼尼創建琉森音樂節,單是音樂節的觀光收益,就遠遠超過瑞士一年觀光收入總數,足見當年樂壇的盛況。(照片提供:李明蒨,2004年)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近年致力於結合音樂與生活的李明蒨在留德期間,深刻感受到音樂的力量遠超出她的想像,而台灣的古典音樂環境遠遜於孕育古典音樂的歐洲,所以心裡就有股動力,想要把音樂的好,傳播分享出去,自己的收穫竟比付出的還多。
她說自己每天早上都要由電台收聽古典音樂,音樂真的很好用,像巴哈的音樂曾被譽為有如吃飯一樣每天都要聽的,而巴哈自己到了晚年,白內障手術失敗,情緒低落。當時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位女高音,每天唱歌給他聽,撫慰他的心,幫他度過低潮。
她也常在課堂上跟學生說,每個人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當覺得無助或脆弱時,都可藉由音樂來給予力量。外在的環境雖然難以改變,但注意自己內在的問題所在,尋找合適的音樂來欣賞,強化內在的力量,事情就會有所轉變。
◎ 李明蒨小檔案
現職:台灣海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講師,開「音樂家紀事」與「音樂治療」課程 留學:1991年18歲高中畢業到德國留學七年 學歷:德國海德堡曼漢音樂大學音樂教育碩士 德國科隆音樂大學Aachen分校鋼琴演奏碩士 著作:《琴鍵上的咖啡館》《德國晃蕩學琴簿》《鋼琴演奏的理論與實際》 |
製表:大紀元記者岳芸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