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良:夏之盛典——端午節

張羽良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端午定名

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尤其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早自周代的時候,五月五日就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以艾草配掛在身上,或者以香蒲葉燒熱水洗澡,來達到避邪和防止疫病纏身的作用。

唐朝以前的「端午」並不是專指五月五日,那時人們把每一個月的初五,都稱為端午。洪邁《容齋隨筆》有言:「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張九齡上大衍曆序云:『月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唐以後這種用法就少了,可見端午專指五月五日,是唐以後的事。

古代「午」與「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重午或重五。一說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是以午為五也,唐代四大名相之一的宋璟為了避「五」的字諱,便將端五改為端午;另一說則指自先秦至兩漢,五月節的日子年年不同,但都定在第一個午日,「端」是「初」的意思,「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端午節別稱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別稱最多,堪稱節日別名之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端午又稱為「浴蘭令節」,這個典雅的名稱來自「蓄蘭沐浴」的端節禮俗。《大戴禮記》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由此可知,古代採蘭沐浴以袪除邪毒是端午節的一大盛事。

宋代稱端午節為「天中節」,因為端午已近夏至日,民間認為過了端午才是夏天的開始。此時,天氣炎熱,蚊蟲孳生,百毒齊出,很容易發生傳染病,古人就用「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然而此一習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民國成立以後訂端午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訂「詩人節」。道教則稱此日為「地臘節」,此外還有五月節、午日節、龍日等稱呼。


屈原(大紀元)

 

端午節起源

俗話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關於端午節的起源主要有四種說法: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念,認為端午節源於紀念屈原;二是端午正逢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有學者據此推測是源於對惡日的禁忌;三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吳越民族對龍的崇拜;四是說端午節源於夏至。

為了配合節氣的運行,端午節融進了夏令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周處《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端午吃粽子的飲食習俗在漢代並無特別的紀念意義,只是當作一種時令食品而已。俗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諺,意指吃過粽子才能收起冬衣。

自漢朝末年起,端午節才逐漸由夏至節令、風俗禁忌演變為祭奠有關的歷史人物,其中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是紀念大文學家、愛國詩人屈原,此外還有紀念東漢孝女曹娥、吳國忠臣伍子胥等說法。從南北朝統一之後,中國的南北節俗趨向統一,端午節祭奠屈原正式由楚地而遠播全國。

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又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 - 競渡和吃粽子, 都和龍有關。聞一多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 傳,吳越是斷髮文身之國,其斷髮文身的目的是「象徵龍子」,以避免傷害。《漢 書。地理志下》應劭注:「(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像龍子,故 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的發端應該是一個龍的節日。@*(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過年」是怎麼來的?很久很久以前,關於「過年」有這樣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一起來看看怎麼驅趕年獸?神荼鬱壘怎麼驅邪?這些傳說和文獻記載中有什麼共通點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