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美国博彩网站
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莫高窟 東方藝術明珠

壁畫內容創十多項世界第一紀錄
文 ◎ 張羽良 圖 ◎ 李昕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6期【文化之美】欄目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甘肅敦煌石窟的代表,也是中國佛教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保存了漢、鮮卑、吐蕃、黨項等民族奉佛的史蹟,名列文化類世界遺產。

莫高窟始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和尚樂樽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在此坐禪。現存洞窟492個,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1,600多米,上下5層,最高處達50米。洞窟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的高不盈尺。

彩塑稀有 藏經洞藏珍


敦煌莫高窟遺址。(新紀元)


(新紀元)

洞窟中,有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造像均為泥質彩塑,以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最大者33米,最小者僅10釐米,多以亮麗的色彩表現人物的性格,神態各殊,珍貴難得。

清光緒年間,道士王圓籙無意間發現,敦煌莫高窟第16窟的北壁上,有個高1.8公尺、寬約0.9公尺的藏經洞,內有無數的佛、儒、道各家經卷、詩詞歌賦與地志戶籍等書,更有繡畫、法器等重要文物約5萬餘件。在無知之下,絕大部份敦煌經典文物遭賤賣,最後收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圖書館,因而促成了敦煌學的創立。

據說,北宋時(公元1035年)西夏人攻占敦煌,破城之前,僧人將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繡畫、法器等物,分別用白布包起來,然後封上洞口,抹了一層泥壁,再繪上壁畫,這就是公元1900年所發現的藏經洞。

壁畫豐富 飛天是瑰寶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份是壁畫,現存4萬5,000餘平方米,如按2米高排列,可構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壁畫可歸類為「尊像畫」,即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屬連環畫;「經變畫」,係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人物故事;「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史。

此外,4,000餘身飛天是敦煌壁畫的瑰寶,是佛教中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飛天優美輕捷的身軀漫天飛舞,極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

敦煌石窟壁畫內容創下許多世界第一紀錄,包括世界上最古老的書籍、最早的紙、活字、報紙、火槍、馬具、星象圖、連環畫、樂譜、棋經、標點符號、栗特語文書、硬筆書法,以及最早的舞臺演出圖等。@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朱莉利台南報導)敦煌舞,源自於舉世聞名的莫高窟岩洞中的佛像壁畫,這些岩洞壁畫從北魏以來直到清朝,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在唐朝時達到了最頂峰。壁畫中的人物和佛像神態慈祥莊嚴,栩栩如生。
  • 原以為以敦煌為題材的歌舞劇會類似七、八十年代的大型歌舞劇《絲路花雨》和《敦煌彩塑》,前日看了蘭州歌舞團在巴黎上演的《大夢敦煌》,大失所望,震驚不已。

    故事是以一對戀人為題材,男主角是敦煌莫高窟的畫家,和將軍的女兒相愛。將軍不願意把女兒嫁給畫家,要將畫家殺死。在刺殺畫家時,女兒用身體保護,釀成悲劇。畫家因此專心繪畫而成就莫高窟傑出作品。藝術畢竟是誇張的,觀眾最有發言權。

  • 【大紀元3月2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四日電)中國考古研究人員最近在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有驚人發現,這些洞窟是僧人的禪窟和生活窟,並非先前訛傳的畫工塑匠窟,其中文物數量多達七萬餘件,經過鑒定並陳列的文物有一千四百五十一件,其中不乏首次發現的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學領域的諸多空白。
  •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的大足縣、潼南縣、銅梁縣、壁山縣範圍,,這裡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 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敦煌莫高窟相齊名。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餘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大足石刻涉及宗教信仰的石刻尤為豐富,數量特別多,造像達五萬餘尊,佛、道、儒三教造像俱全。伴隨造像出現的各種經傳、頌詞、榜題、記事之石刻銘文,超過十五萬字。這些造像和銘文具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對研究宋代的政冶經濟、宗教藝術、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等,提供了大量生動的素材。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