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藝苑】音樂組圖:無求

--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
曲、大提琴/孫湘青;鋼琴/解曉菁

(圖/柚子)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0日訊】
表達出修煉人在魔難中仍然平和高貴、寧靜無求。
Real格式:在綫收聽 | 下載收聽 | MP3格式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我要捐錢幫助台灣有需要的人,」在南投縣埔里鎮擔任看護工的越南籍女子范氏綠,捐出兩年來工作所得的一半台幣十萬七千多元,幫助繳不起營養午餐費的學童及弱勢老人。范氏綠在越南有三名幼子要撫養,經濟負擔不輕,但她強調家裡夠用就好,無欲無求的大愛,令人動容。
  • 澎湖著名的牡蠣養殖業,週一晚間一場大雷雨,造成即將收成的牡蠣損失慘重,全澎預估損失產值與設備約五千萬元以上,縣府農漁局已計畫報請漁業署核准天災補助,今年恐將無牡蠣可以食用,業者懷疑為海上龍捲風造成,同時質疑與週一深夜在高雄出現的瞬間十三級強風有關。
  • 前幾天,有一個同事突然問我:“你的薪水並不比我多,但是我看到你和你周圍的朋友都無憂無慮,心態灑脫,好像沒有任何精神壓力。你能告訴我你們有什麼秘訣嗎?”看他那副誠心求教的樣子,我平靜的微笑著回答他說 :“我心無所求,你能做到嗎?”他馬上露出一副為難的面容回答說:“那怎麼可能呢?這幾天一直很疲勞,明天還要上班;孩子前天數學考試不及格,這事還真不知道怎樣處理才好;最近信用卡消費的太多,銀行的存款已經不夠用了...這麼多的煩心事你讓我怎麼安靜的下來嗎?我如果不去追求,豈不是活得更慘?” 我平靜的回答他說 :“你只有心中無所求了,才能真正活得灑脫。”於是我向同事講了下面這樣一個故事。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音樂】春王正月——淨泉音樂原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