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承載北宋豐富藝術風華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6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六日電)劉和平等旅外藝術專家今天在臺灣故宮博物院的「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梳理「北宋書畫家郭忠恕之死」、「米芾的作品表現」以及「李公麟的敘事畫」等,一窺北宋文人承載著豐富的藝術風華;同時,也從蘇軾與周遭文人的互動,發掘繪畫中隱含的「密碼」。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國子監主簿郭忠恕被控誹謗時政和擅鬻官物謀私利,本屬死罪,太宗愛惜人才,下詔減罪為決杖髮配流放登州。衛斯理大學藝術系副教授劉和平質疑,為何「長編」和「宋史」對一個畫家的死,會如此不惜筆墨記載?因為,絕大多數的畫家傳記都不包括畫家之死;而極少數提及的,不過是一語帶過。

劉和平指出,現存宋人撰寫的諸多郭氏傳記,以王禹偁和蘇軾最著稱。蘇軾還在文中使用「屍解」這個重要的道家關鍵詞,探討「屍解」在中國早期社會的應用和對北宋時代的影響,再結合郭氏和蘇氏的個人經歷,不難感受到蘇軾借郭忠恕之死創造新典範的用心。

因此,劉和平建議,故宮所藏郭忠恕「雪霽江行圖」應恢復原有的和更為重要的畫史意義。雖然年代不詳,大概作於畫家流放靈武後、太宗徵召前,往來京、洛之間的十餘年中。也就是說,「雪霽江行圖」是北宋繪畫中最早的「流放山水」典範,為北宋後期山水畫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方向。

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Hearn)從「吳江舟中詩」的風格與訂年看米芾書法中的表現性指出,這幅字是米芾大字書法中的罕見作品,他運用行、草書的混合體,明顯地想讓此件長卷成為表演的作品。

何慕文相信,在這幅作品中,米芾以墨線的變化、字形大小,以及墨色的濃淡來呼應詩作中戲劇化的內容。無疑地,米芾有意識地去操縱他書法中的視覺形式,來補足特定表意文字的意涵。換句話說,米芾允許自己陷入詩作中的戲劇性,為了要在書法中增添自發性與自然的感覺。這種現象在一些米芾突然放大字形,例如「車」字或「戰」字的地方特別明顯。

從風格看來,這個時期的米芾書法,呈現介於一0九四年末的「拜中岳命作」過渡到一一0一年末或一一0二年的「紫金研帖」中間的風格。

因此,「吳江舟中詩」應當屬於這個階段。何慕文說,假如這樣的推論正確,這件作品應該是米芾大字書法中最早的呈現,它開啟了出現於米芾往後十年中,朝向大字書法作品發展的趨勢。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藝術史系教授孟久麗(Julia K. Murray)探討李公麟影響後世甚鉅的敘事藝術上的創新。孟久麗表示,十一世紀的文人畫強調畫家的主觀認知,而貶抑模仿外形的藝技,導致整個人物畫,特別是敘事畫的地位下降。就如米芾所言:「今人絕不畫故事」,高人逸士不好繪製敘事畫。

但同時期的李公麟,卻是一位宋朝極富盛名的敘事畫家。他集學者,仕官於一身,又是蘇軾的圈內人士,社會地位崇高。他別樹一格的藝術傾向與技巧,拓展他的敘事畫的技術層面和表達方法。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藝術與建築史系副教授石慢(Peter C. Sturman)表示,蘇軾和他周遭的文人,在繪畫及繪畫評論上注入了一股幽默與嘲諷的新元素,帶來了北宋文人繪畫變革的契機。

石慢檢視蘇軾及他的兩位至交王詵與王鞏,如何透過繪畫作品互通款曲,來探討繪畫的「通訊」功能。其中,反映三人交情,而早已引人注目的一件信物,自然是王詵為王鞏所作的「煙江疊嶂圖」,以及蘇軾的詩文題跋。

但是,也有其他值得考量的作品與材料,以期較全面地掌握他們三人交往與溝通的大要。石慢仔細察看他們三人的關係,尤其是前人所常忽略的王鞏以及他所扮演的角色。因之,有蘇軾及王詵共同款題的一件傳為五代王齊翰的「勘書圖」,將是主要論證的焦點作品。

過去石慢曾表示,像這一類繪畫與題跋,正是蘇軾和他周遭的文人,表達與溝通的一種「密碼」。石慢梳理存世有關蘇軾及其兩位至交的文獻,企圖證實這個假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北宋的書法動人之處,不僅僅在於書家們各具特色的優美書藝,還在於書法家的作品往往一勾一捺間,都有寫字人的心情。此外,後世收藏者加入的題跋,也都有很多有趣故事。
  • 【大紀元1月5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當連鎖咖啡碰上故宮文物,會擦出什麼火花?為了籌畫八十週年特展,故宮博物院找上連鎖咖啡業者合作,將在文化藝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北宋書畫、汝窯與宋版圖書等代表作,以「東西合璧」的方式融合在咖啡業者的隨行杯、隨行套卡等系列周邊商品上,希望能成為觀光客和國內民眾新年送禮的新鮮選擇。(李書璇報導)
  • 【大紀元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四日電)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並將於五日至八日舉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邀請四十餘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的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各種面向。
  • 北宋時官員劉庭式,為人忠厚質樸,講究信用。他出身農家,年輕時和鄰里很貧窮的老翁之女訂了婚約。後來他離鄉讀書考中進士,被朝廷授予官職。這樣,多年後他返回家鄉,鄰里老翁已去逝,女兒也雙目失明,家中已貧困到極點。劉庭式卻並無一點嫌棄反悔之意,他派人請求履行婚約。女方家人以有病推托,又因是雇農的身份,不敢和朝廷士大夫連姻。
  • 自由時報記者易慧慈/台北報導歷經演藝工作的洗滌,明道除了愈來愈有男人味,連品味也變得更獨特,今天下午2點30分,明道將到故宮博物院參觀大觀展,來場心靈約會。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而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各種面向的「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今天也在故宮登場,研討會連續四天舉行,有四十多位海內外研究學者與會。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鑽研美術史的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方聞 (Wen Fong),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宋元繪畫典範的解構:『形似再現』終結後中國繪畫的再生」專題演講,他從美術史的觀點,分析宋元繪畫從「狀物形」向「表我意」模式的轉換和流變。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今天舉行第一場論文發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小川裕充、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分別發表論文,研析討論宋代繪畫的「形式與風格」。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教授吳哲夫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北宋出版文化特色考述」專題演講,吳哲夫從文獻中發掘北宋時期的出版盛況,並整理介紹北宋時期出版文化特色。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今天舉行第二場論文發表,堪薩斯市納爾遜-阿金斯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楊曉能曾任職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獨立學者姜斐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板倉聖哲分別發表論文,研析討論宋代繪畫的「畫題與源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