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時空之旅(十一)傳統油畫技法探究(四)

作者:Arnaud
font print 人氣: 310
【字號】    
   標籤: tags: ,

這是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大衛於1801年為朋友夏爾-路易·圖丹(Charles- Louis Trudaine)的妻子所作的肖像畫,作品雖未完成,但卻對今天的人提供了對古代繪畫過程和繪畫技法研究的不可多得的良好範例。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在底層以快速鬆動的筆觸迅速建立畫面的過程,由於用筆快速,平整的牆上和平滑的衣裙部分反而填滿了跳動的筆觸。而且整幅畫面沒有任何細節,為的是在下一步能夠放手畫下去而不顧慮弄壞前期做好的細部。雖然如此,但我們可以看出畫家對人物臉部和頸部的刻畫是要明顯多於其它地方的。此作現藏於盧浮宮。

面對空白或只有幾根形體線的畫布,建立畫面的過程是一個迅速的過程,是一個快速舖滿的過程,就像擊劍中的飛快行動一樣。這種過程在一幅畫中往往被稱為第一步舖大關係。不計小節、細部和一切有可能影響快速出現整體效果的因素,就是要迅速舖滿整塊畫布,出大形,並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得以實現目的。

但正如一個擁有良好基本功的畫家,他的技法也完全可以多變而不拘一格。通常的整體——局部——整體這樣的步驟對於優秀的藝術家,完全可以隨心運用。比如開始的整體建立完全可以在大腦中呈現,一上手就可以進入局部刻畫——只要最後完成時各方面能協調統一,造型完美,又有何不可?事實上,壁畫,尤其是濕壁畫創作全都是類似這樣畫的,只是後來的油畫家們認為整個作畫過程需要加入更多的考慮而已。但是一上手就進行局部推移以完成作品的方法可以快很多,這也是許多高產畫家的選擇——但前提是基本功必須紮實,才能應用自如。

需要說明的是,儘管努力求得儘量好的效果,也不可能在第一遍的局部得到滿意的結果,這是很自然的。因為細節是在中、後期才全面出現的,尤其是最精細的部分。但開始時如果能有能力達到對少數細部的描繪而又不影響以後的自如發揮(一般情況下開始時努力地繪製細節會使作畫者在後來的深入過程畫不開,因此這裡指的是擁有高超技藝的藝術家)那是更好,不過整幅畫於一遍之內便大功告成是不實際的。

在具體作畫過程中,一個部分一個部分有條不紊地繪畫可以使畫者逐漸靜下來,因為不必操太多其它部分的心——雖然整體意識是要把握好的。這就好像攻城戰一樣,一塊一塊地攻占,一座一座城池地去攻取,逐漸地擴大戰果,到最後完全統一勝利。這樣做往往也可以節約很多顏料,但需要有一點緊迫感,明白其它的地方還沒畫,時間不要拖得太久。

在繪畫中,對於每一個環節的處理上儘量保持一定的簡單方便相對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在每一步驟中的目的單一一點兒就容易專心致志以達到成功。比如說在白紙上畫一個什麼東西,如果什麼輔助線、大體形狀、整體計劃都沒有,一上來在一遍之內就要求全因素全部到位那就太難了。但是,如果把一個個的步驟都拆開來,一步一步地,開始先定好位,再勾准體型,再上大關係,再一件一件地每個部分深入,局部推移一直到完成,最後潤色。這樣每一步解決一件或少量幾件簡單的工作,就使得逐步成功完成作品成為可能。所以那些一開始什麼都靠在心裡想好,一上手就局部深入,或期望形與色同時同步出現於畫面的藝術家,他每下一筆都要同時考慮大量的因素,這時如果沒有很優秀的基本功和經驗,其面臨的難度也就更大。

同樣於1801年,巴黎畫家弗朗斯瓦-安德雷·萬桑(François-Andre Vincent)畫了這幅未完成的題為《金字塔之戰》(La bataille des Pyramides)的作品。從畫面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近景部分仍為一些線條勾勒的素描形體,而作者已開始在遠景區域使用亮部提白技法逐步進行局部推移,逐漸完成遠景的描繪。這種先出基本形體,再畫遠景,再畫近景……這樣一步一步具體深入完成的技法簡化了每一步所需要考慮的內容,使技法的運用更為流暢。此作現藏於盧浮宮。

有些為技藝而技藝的人是在增加其自身的困難。技藝的方便與實用是每個藝術家都希望的,但技藝是為了表達而出現的,而絕不是為了肌理效果和求得觀眾對技藝本身的感觀感受、認同感。因此藝術家都有自己方便實用的技藝,但好的畫家並不在於他懂得某種特殊的密技,而是他能合理地、出神入畫地運用那些實用的技巧來直接作用於所畫的內容,以達到他真正的藝術表達。

當然,這裡所談及的問題是針對那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甚至於相當功夫的藝術家。作為一個普通的作畫者,如果還不能熟練掌握繪畫的技巧,那麼還得努力地去研究這一必修課——站在著眼於大處的基點上去學習繪畫所必不可少的技法。@*#

——轉自《正見網》

點閱《藝術的時空之旅》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帶領觀眾跨越古今東西的時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經典雋永之美。
  • 炎炎盛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