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家的水彩畫藝

【水彩行家】龐均先生的水彩畫

粱丹卉
font print 人氣: 118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常會有這種疑問:以單純的油畫材質作為終生繪畫手段的油畫家,是否也運用水彩作畫?是曾經用過?偶爾為之?或是時常使用?它們的水彩畫作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和油畫作品相似,還是具有完全不同的趣味?對題材的選擇是否有差異?他們對水彩的觀點如何?通常油畫家或多或少的都會運用水彩作畫,只是他們對水彩的喜愛程度、材料運用的嫻熟程度及對於水彩的觀點各有不同。

龐均先生於一九三六年出生於上海。父母皆是油畫家。入學杭州美術學院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一九八0年遷住香港,八七年定居台灣,並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多年來不斷從事油畫創作與教學,著有「油畫技法哲學」一書。九四年更在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油畫展,展出近百件作品。從他的油畫作品中,我們見到深厚紮實的功力。油彩或薄或厚,總是恰如其分的表達出空間、體積、質感、光線與色彩。用筆則是瀟灑處自在而強勁有力,細膩處又精緻婉約令人嘆為觀止。然而這麼厚重沉穩的油畫作品轉換成水彩時又是如何的面貌?紮實的描寫功夫與平穩的構圖依然,色彩的淡雅也一如油畫中灰色調沉著。所不同的,是發揮了水彩的特性:用色的透明輕快、筆觸的揮灑自如,以及速寫式的留白、不求畫面的完整性、技法的運用上,是溼畫法與乾畫法結合。先平塗,等乾後局部重疊的方式為主。
在此處我們見到龐先生的六幅水彩作品。圖一:「北京胡同: 廿四間房」為十八歲作品,曾入選大陸首屆水彩畫展,並因此被推薦進入專業創作機構。用色筆乾乾淨俐落,表現著和煦的陽光、斑駁的石牆、木桿,狹窄幽長的巷道空間及兩個孩童的嬉戲。


圖二 龐均 天津街道 1979年 47.2X39.6cm

圖二:「天津街道」是一九七九年所作。簡潔明快的平塗、重疊、留白與細勁的線條,舖陳出整潔的街道、高樓、公車,以及交錯懸吊的電車纜線。


圖三 龐均 橋頭 1979年 47.2X39.6cm (不透明水彩)

圖三的「橋頭」則是用不透明水彩,著色由深至淺有如油畫一般表現出鋼鐵的厚重堅實。兩圖對照比較,頗富於趣味。


圖四 龐均 康乃馨 1984年 37.5X56cm

圖四的「康乃馨」作於一九八四,通幅清雅怡人,由淺疊深肯定的筆觸,透露出一份自信與穩健。九一年作的人物:「拉吉」(圖五)用筆爽快亮無遲疑,尤其是人物的面部,不著良跡的表現出肌膚的細緻與凹凸。圖六:「後院」,作者以多次重疊,交織出紅磚牆前面的繁複的枝葉與光影變化。


圖五 龐均 拉吉(RACHEL) 1991年 45.8X38.5cm


圖六 龐均 後院 1991年 45.8X38.5cm

龐先生曾說:「雖然油畫創作四十餘年,水彩仍然是我心中之最愛。水彩如同音樂中的即興曲、小夜曲,必須具備技巧而甜美、輕鬆又動人。……水彩的經驗,能給油畫技法的生動帶來靈感。……」他認為畫水彩與油畫同樣需要靈氣,不能靠某種程式經營出來。又認為水彩畫應當保有水彩的特性:水份感、透明感、絕不用白、輕快活潑而生動引人。一個油畫家不會畫水彩,在他看來是種缺憾。他個人是以水彩起家,但因好紙難求而逐漸轉向油畫。近年來偶而作水彩,是當他想尋求一份輕鬆時,或者是當他要作速寫,以收集資料時。
龐均先生對他的水彩作品頗為珍惜。平日收藏著,不懸掛也不輕易參展,以免作品受光變質。此次能得龐先生提供幻燈片,是眾讀者的福氣,更期盼能忍痛讓作品「曝光」,作一次展出,即使是一個短短的展期,也能讓喜愛水彩及龐先生作品的觀眾一飽眼福。

(本文摘自1995第七期《水彩雜誌》春季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水彩之含膠量較高,因此可以用較多水稀釋渲染,若將不透明水彩如水彩般稀釋薄塗,因含膠量較低,附著力不夠,畫面會剝落,故不透明水彩是為了平塗均勻與遮蓋性強,比水彩較厚塗的目的而設計的,而為了使用中更容易控制掌握故甘油含量也較多,少量的填充物加入不透明水彩中,造成了它的高遮蓋力,但若加大量的填充物於色粉中,則就成了低廉之廣告顏料或小學生用顏色,遮蓋力平塗性反而不如透明水彩,畫面也會更厚,彩度較低;不過一般而言,廣告顏料不會採用耐久性的原料調配。
  • 本幅取材自英國較為偏僻的西海岸地區,強烈對比的意念是畫面的主題,巨大的岩崖是恆久的,瞬間的幻影是翻騰滾動的雲彩,代表死亡的船骸與充滿生命力的鵲鳥,動盪喧嘩不休的海濤,和安靜祥和的沙灘……:在構圖布局上處處用心,畫面中激盪著對大自然和生命的調歌和讚嘆。
  • 大天鵝,正是青海湖夏季的嬌客。潔白的羽毛,喙部黑色而局部艷黃,是非常入畫的鳥類。至少在兩百年前,歐洲已有畫家畫過它的插圖(生物畫),畫裡的池沼、苔原,不止一次打動我。
  • 位於紐約曼哈頓心臟地帶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自1935年開館以來,坐擁1800件館藏,一直是美術與歷史愛好者心中的聖地。歷經5年、斥資3.3億美元整修與重新規劃的博物館終於修繕完畢,4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不僅一樓標誌性展廳煥然一新,更首次開放原為私人住所的二樓,並推出一系列嶄新的展覽、裝置藝術與公共活動,並開放一座可容納218人的全新音樂廳。
  • 藝術史家們對用「矯飾主義」(Mannerism)這個詞做為繪畫風格的名稱有過許多爭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爆發前,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olfflin)首先使用這名詞來形容十六世紀時在意大利那些無法被歸類的藝術作品。
  • 安妮女王除了開創英國18世紀的黃金時代外,她的統治還標誌著繪畫、戲劇、詩歌和音樂等高品質藝術的興起。安妮女王延續伊麗莎白女王一世(Queen Elizabeth I)曾使用的座右銘:「永遠不變」(semper eadem或always the same),體現她的使命就是恢復受法國和西班牙影響之前的英國的價值觀與傳統。
  • 透過提升日常物件的美,西班牙「博德貢」(Bodegón)畫作將這種儀式化的舒適氛圍融入其中。
  • 提香對場景的精心設計、富於表現力的色彩,以及對人像和物件的敏銳刻畫,啟發了後世的歐洲藝術家。觀眾凝視此畫時,猶如置身人群中,彷彿藝術家要求觀者一同省視自己的良知與對神的信念。
  • 德國的視覺藝術,相較其哲學文學音樂,是較少被德國之外的人了解的。但是德國藝術中的浪漫主義精神卻深深影響著其它領域,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風景畫。他的風景畫為什麼如此精妙深邃呢?弗里德里希對色彩與構圖的運用是德國浪漫主義的特色,他賦予風景畫前所未有的生命與意義。他將靈魂注入風景裡,而風景裡被照亮的空氣是「靈體」,讓每一幅畫作充滿個體性與內在連結
  • 馬德里擁有世界上最[ascii]著[/ascii]名的博物館之一——普拉多博物館。而迭戈‧羅德里格斯‧德席爾瓦‧委拉斯貴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畫《宮娥》(Las Meninas)是其鎮館之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