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彩票开奖号码-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什麼說留名「青史」?

作者:家玉
font print 人氣: 2159
【字號】    
   標籤: tags:

我們常聽人說要「留名青史」,這個「青史」指的就是史書。

但是為何以「青史」來稱之呢?這是有典故的。「青」,本來是指竹簡,因為古人用竹簡當作書寫的工具。後來,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後世就以「青史」當作史書的代稱。

我們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看到「青史」一詞被使用,在第三十六回說:「願諸公善事使君,以圖名垂竹帛,功標青史。」而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也說到:「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難道反攔阻你? 」

與「史」有關的,還有個詞叫做「女史」。

「女史」,在周朝是一種職官名稱,但卻不是史官,是由通曉文書的婦女擔任,專管王后禮儀的事。

《周禮》中說:「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后治內政。」鄭玄加注說:女史就是「女奴曉書者」,掌王后禮之職事。這跟史官的工作一點也不相干。

還有一種說法,稱古代後宮的女書記,也叫做「女史」。

《後漢書》提到:「頒官分務,各有典司。女史彤管,記功書過。」清代小說《紅樓夢》也說到:「政老爹的長女名元春,現因賢孝才德,選入宮中作女史去了。」這都是指的後宮中的女書記之類的,大約都是由會看懂和書寫文字的女子來擔任。

後世沿用日久,漸漸地也把有才能的女子稱為「女史」,這算是一種美喻吧。@#

責任編輯:王愉悅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義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畢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間,主人誚其圖賴,義官憤甚,乃戴紗帽著靴,以帶繫赤身,謂眾人曰:『難道我是這等來的。』」這是明代豫章醉月子選輯《精選稚笑》中所載發生在混堂的笑話。描寫在混堂裡人多吵雜,許多小偷會趁機施展其技,所以洗澡失衣早習以為常,而混堂主人的裝糊塗,卻惹得義官生氣的做出如此好笑的舉動。「混堂」就是浴池、澡堂,也就是俗稱的公共浴室。

  • 此時期正是桃杏花開,春麥生機盎然。而隨著麥田拔草季節的來臨,青海的婦女們紛紛下田拔草﹙在青海除草是婦女的工作,且不用鋤而用手拔﹚,此時雖是她們一年中最累最忙的時間,但也是她們在田裡大展歌喉唱「花兒」的歡樂時刻。滿山漫「花兒」﹙在青海,唱花兒又稱漫花兒﹚的歌聲此起彼落,也預告著一年中唱「花兒」的季節正式拉開序幕了。
  • 在《列子.說符》上載︰「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脛,並趨並馳,弄七劍迭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是說在春秋時代,宋國有個叫蘭子的藝人,擅於雜技表演,把一對長木棍綁在腳上,能跑能跳,手上還同時輪流拋耍七把劍,技藝高超。一般都認為這是最早的有關踩高蹺的記載。
  • 唐李白《長干行》:「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成語「青梅竹馬」就是由此詩而來,其中「竹馬」指的是一種童玩,多以竹竿製成,小孩夾在胯下充作馬騎。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天象奇觀常常引起觀星族的興趣,也引得關心天象與世運吉凶者的關注,「七星連珠」就是其中一種!你可知「七星連珠」、「五星連珠」從遙遠的時代以來,就是極受古代中國重視的天文現象,古來有句成語叫「珠聯璧合」,就是指這個天文現象。「七星連珠」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史上第一次七星連珠發生於何時?「七星連珠」是吉兆還是惡兆呢?
  • 俗話以「呆若木雞」來形容人愚笨或受驚嚇發愣的樣子。其實古代「呆若木雞」意指人怎樣的心理精神狀態呢?在歷史上,有精彩的故事,呆若木雞戰勝強敵,我們來看看。
  • 元宵節是個天上人間交會的美好日子。一說到元宵夜,誰能不想起賞花燈呢,宋朝詩人一翦梅盧炳說「燈火樓台萬斛蓮」,元宵花燈照亮天人之間,一夕如晝,更少不了「燈謎」共歡伴,還有那元宵「嘉夜煮浮圓」讓元宵的記憶更深印人心!你可知道這些元宵節俗的來源嗎?嘉節當前,讓我們一起來猜一猜、追一追元宵節俗的時空背景。
  • 儒家認為揖讓之禮「屈己敬人」的精神是君子之心的表現。而《易經》的哲理則以為屈己敬人的「謙謙君子,利涉大川」,就說謙退有益於人突破環境限制向四方發展。這些都是中華文化重視揖讓的精神所在,而具體表現在生活中的主要場合就是見面的揖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