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9月7日訊】
“因為這一次的展覽,其實是我們在籌辦的過程里面,因為設定最主要是兩岸的畫家,那整個展場來講,我們這一次展出是,一百八十八件作品,我們是決定把兩岸的水彩,在最近這段時期的表現,做一個對照。”
洪東標﹕我們邀請到的就是,我們覺得他的實力真的很好,在表現的內容、作品的水准上面,都覺得可以代表,台灣水彩畫的一种面貌,我們都邀請了都邀請了,所以基本上大概各界都滿肯定的;那當然會有遺珠之憾,不過我可以肯定的就是說,整個作品參展的畫家,對這一次的展出都非常的尊重,非常的有參与感,然后覺得參加這個展覽,是很有榮譽感的。
這個整個動線是從年紀最大的,然后一直繞過去到出口,就是年紀最小的。
畫展主要籌辦人洪東標和楊恩生,本身也是水彩畫的知名畫家。正因如此,這次展覽不只展出精美畫作,同時還在畫展中,把台灣水彩畫的歷史做了詳盡的說明;這次畫展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畫展中的畫作是按年齡大小陳列的,從九十几歲到二十几歲的都有。
希望這一次來看的人能夠注意到,我們是一個學術性的展覽,所以我們特別從石川欽一郎,到台灣以后他第一代的學生,影響到几個學生,我們盡可能從館藏借出來,所以今天里面有一位是受到石川,直接影響的李澤藩先生。
楊恩生﹕從石川到台灣的時候,他的第一批學生包括了,李澤藩是比較有一點個人特色,不透明 所以跟傳統石川所教的,英國水彩透明的有一點距离。
既然要說到台灣水彩畫的歷史,那就要話說從頭了。時間推到1907年,石川欽一郎到台灣來教書,從此開啟了台灣水彩畫清新的一頁,他的第一批弟子包括藍蔭鼎、李澤藩等早已作古的知名畫家。
馬白水作品《歷史博物館》 |
然后另外有四位是,跟石川沒有關系的,他們是從大陸移民到台灣,所以像這個馬白水先生是最早,他是民國三十七年就到台灣,然后就沒有回大陸了,他就被黃君璧主任,就是師大第一代的主任,就留下來教書,所以這個是有一個傳承的。但是到了1948年,馬白水先生到台灣以后,他在師大教,所以他是強調透明的水彩,當然他晚年又帶有一點,野獸主義的色彩,再加上中國水墨的趣味,簡化了。所以如果以教學來講,我覺得最成功的還是馬白水先生,因為他是科班出身然后從師大,我的老師就是他的嫡系學生,所以我們就是這樣一脈相承過來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