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三):二十四節氣與生肖龍

心緣 編著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第四講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

古代中國的曆法同現在使用的公歷是不一樣的。1911年時,中國開始使用公歷,所以就把以前的曆法叫做黃曆。

現在,人們通常把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過,在3000年前的中國,人們就已經有了這四個季節的名稱,還確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時間。後來,人們又發現一年中有兩天晝夜平分的時間一樣長,所以就將這兩天叫做春分和秋分。

到了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又確定了春、夏、秋、冬開始的日期,這幾個日期叫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個時候,中國人已經有了八個節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它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對氣候等自然現象的認識。

2000年前的西漢,中國人又將八個節氣發展為二十四節氣,更進一步反映了天氣的變化。人們根據這些天氣變化,安排農業活動。

現在的中國農村,人們還是喜歡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勞動。

第五講 中國龍

在中國古代文化裡,龍是傳說中的四種祥獸之一。《禮記·禮運篇》提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相傳,麟是獸中之王、鳳是禽中之王、龜是介中之王、龍是鱗中之王,它們的出現都是嘉瑞的先兆,比如《三國演義》第八十回:「麒麟降生,鳳凰來儀,黃龍出現」,就是用來說明盛世預兆的。這裡龍、鳳、麒都是傳說中極有靈性的動物。

據說,龍是駝頭、鹿角、牛耳、蛇身、魚鱗、鷹爪和龜尾。它既可以在天上飛,又可以在海底裡游。

中國的龍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君主時代,龍是作為皇權的象徵,帝王自稱「真龍天子」。2000多年前建立的西漢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當時的皇帝將自己說成是龍的化身,而自己的後代就是龍子龍孫。皇帝的吃、穿、用、行全部都有龍的標記,其他人是不可以用的。後來的所有王朝的皇帝都沿用了這種做法。

現在在中國的很多皇帝生活過的地方,你都可以看到龍文化的遺跡。比如故宮裡的台階上、大門上,屋裡的畫上、燈上,皇帝坐的椅子上等地方,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龍。

據韓非子說,龍和帝王一樣,都有「逆鱗」而不可觸,否則龍顏大怒、誅滅九族。所以李白詩云:「有策不敢犯龍鱗,竄身南國避胡塵。」今天,龍走下了神壇,每個華夏子民,無論天涯何方,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歷史記載,中國的龍,家族龐大,有黃龍、青龍、赤龍、白龍、烏龍、金龍,千年之龍叫應龍、無足之龍叫燭龍、有角之龍叫虯龍、無角之龍叫螭龍,等等。它們有好有壞,有善有惡。東方的龍大多是正面的形象,是佛祖身邊的護法,是皇宮大殿柱子上延綿環繞的金身,是許多宏偉歷史天象中與鶴、鳳等出現顯現人間的。《史記》二十八卷《封禪書》裡說:黃帝乘龍上天,群臣無法跟隨,只能抱著拉斷的龍髯哭泣。以黃龍象徵黃帝,中國古人以龍為尊。但傳說中,也不乏屠龍、斗龍的記載,如女媧殺黑龍、大禹斬蠢龍、李冰父子伏孽龍、周處除蛟龍,等等。比如哪吒鬧海,誤殺龍王三太子,龍王大怒,定要拿他的命,李靖跪地懇求龍王慈悲,可龍王不原諒,水漫全家,逼得李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孩子自刎。

雖然龍是皇權的象徵,但在中國民間,龍被人們看作吉祥和富貴的象徵。這種象徵意義體現在人們的風俗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比如,過年時,在很多地方有舞龍表演。幾個人或十幾個人架著一條巨龍,隨著音樂起舞,十分好看。人們借此表達自己的美好願望。還有象南方的掛龍燈、賽龍舟等風俗。

過年了,有的人家會傳統的貼上門神的畫像。這也和龍有關係,《西遊記》中曾有過詳細描述,逕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觸犯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徑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 打了一個旽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後代人相沿下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舊式門樓的兩扇大門上,我們還可以見到神茶、鬱壘或者兩員雄赳赳的戰將,形像似乎一樣,但是仔細觀察,其中一位手執鋼鞭,另一位手執鐵鑭。執鞭者是尉遲敬德,執鑭者是秦瓊。

還有,中國人結婚時,人們會說「龍鳳吉祥」。「龍」指新郎,「鳳」,指新娘。給剛出生的男孩子起名字時,人們也喜歡用「龍」字。

現在,龍的形象廣泛運用在建築、藝術、文學、繪畫、雕塑、服飾各種領域,表達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那麼龍是否存在呢?如果真是人憑空想像出來的,那為什麼在許許多多國家的歷史記載中,不同年代朝代中,尤其是中古世紀,一概不乏對龍的記述。甚至龍這個詞也被經常引用,翻譯成了種種不同的語言呢?

而中國人確實在歷史上見到過龍,並且有詳細的記載,是龍消失了?還是生活到更隱蔽的地方了?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天、地和萬物是怎麼來的,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在中國,則有著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根據中國三國時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歷記》中的記載,宇宙是由一個叫盤古的神創造的,他創造了天,地和萬物。
  • 早期的中國人並沒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們隨著部落遷移。隨著農業發展,人類逐漸由遷徙不定轉變為定居,由於有一定的區域被長期控制,才漸漸有了地域觀念。最主要的標誌是國家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公元前21世紀出現的夏朝。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