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簡介(二):中國的地理範圍

心緣 編著
font print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第三講 中國的地理範圍

早期的中國人並沒有地域概念,只有人群的概念。人們隨著部落遷移。隨著農業發展,人類逐漸由遷徙不定轉變為定居,由於有一定的區域被長期控制,才漸漸有了地域觀念。最主要的標誌是國家的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公元前21世紀出現的夏朝。

根據考古與文獻資料,夏朝的中心地區在今天的河南省西部,以及黃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區。當時夏朝的勢力曾經到達長江、淮河之間。雖然夏在黃河流域有了比較固定的活動區域,但並無統一的管理和區劃。

戰國時,各國都努力向外開拓疆域,修築長城。後世常常愛用的「天下」觀念也是這個時期形成的,是對戰國時各國疆域的總稱。中國早期的地理著作《禹貢》、《職方》所記載的「天下疆域」:「芒芒禹跡,化為九州」,就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為藍圖。「天下」就是「九州」,「九州」的涵義實際是代表整個天下的九大地理單元。

先秦時期的諸侯國一般都建有一個城池作為國家的象徵,城池丟了,國也就不存在了,所謂「城破國亡」就是這個意思。當時都城的名字與封國往往同名(特別是小國),這些都城到了以後的統一王朝實行郡縣制時則往往成了郡、縣辦公的地方。

秦朝及其之後中國古代王朝疆域的發展

公元前221年,秦國國王結束了戰國時期長期的割據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秦,都城是咸陽,在今天的陝西西安附近。秦王自稱始皇帝,意思是第一個皇帝。

秦朝的疆域東到遼東半島西北部,西到今天的甘肅東部及四川、雲南一帶,南到嶺南(在廣東),北到蒙古高原。由於秦朝皇帝的暴政,秦朝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就滅亡了。

其後中國又經歷了西漢、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王朝時期。在西漢、唐和清這三個盛世王朝時期,中國的領土得到了大規模的開拓,並最終奠定了今日中國遼闊的領土範圍。

西漢(前206年-8年) 和東漢(公元25年—220年) 在秦朝版圖的基礎上建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仍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西漢建都長安,東漢建都洛陽),但疆域範圍有所變化和發展。西漢疆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漢武帝時期。東北拓展到朝鮮半島中部,西北拓展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西南拓展到雲南和四川地區以及海南島北部。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這個時候開通的,它的重要意義就是加強了中國和中亞、西亞和歐洲的交往。

東漢時期,因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縮小。勢力範圍不如西漢,轄境內縮主要是因為棄守朔方郡。

隨後歷史進入了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兩晉(公元265年–420年)、南北朝(公元420年–581年)的大割據時期。

三國時期的疆域與東漢差不多。三國時的魏、蜀、吳都對自己的邊疆進行了一定的拓展。

西晉由於是在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基礎上統一的,其疆域基本上與兩漢、三國相近。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州的設置越來越多,處於混亂時期。

楊堅統一中國後,建立了隋朝(公元581年–618年)。隋朝僅存38年。它極盛時期的版圖沒能達到漢代水平,與西晉盛時相比,雖擁有河套及蒙古高原東南部,但失去了遼東、西域西部和雲貴高原大部。

短暫的隋朝滅亡後,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繼西漢之後又一個輝煌的王朝—唐(公元618年–907年)。特別是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時代。當時,世界其它國家沒有不知道唐朝的,後來「唐」 就成了中國的同義語。直到今日,外國人還稱呼華人為「唐人」,把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為「唐人街」,所穿服裝稱為「唐裝」。

唐朝前後時期盛衰反差很大,疆域盈虧也很明顯。唐在最輝煌時的疆域不僅擁有秦漢時期的疆域範圍(只缺今天的雲南西南部),而且東北推進到日本海西岸地區、庫頁島和朝鮮半島西南部,北方到達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南方拓展到海南島南部。在西部,唐朝還統一了西域,並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其疆界推至鹹海,勢力範圍延至裡海。

755年動亂後,唐朝疆土喪失很多,特別是東北和西域地區。

唐朝末年,出現軍閥混戰,前後五十四年,稱為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60年)時期。隨之出現的是遼(947年-1075年)、宋(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金(1123年—1223年) 等朝。

遼的疆域只限於東北和今天華北的部份地區。北宋的疆域與唐朝晚期疆域比較,北宋南疆已不含越南北部,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流域與西夏、吐蕃接界,北部則在河北、山西中部一帶與遼對峙。

女真族建立的金,與南宋對峙在淮河、秦嶺一帶百餘年,據有東北和中原廣大地區。南宋對金處於屈從地位,喪失了中原的廣大地區。在遼、宋、金時期,西南地區青藏高原有吐蕃等部,在雲南高原則有以大理為中心的大理政權。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時期,隨著對外擴張,其疆域曾一度橫跨歐亞大陸:東北到日本海,北到今天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極圈內,西北接窩闊台(成吉恩汗三子)汗國(在今天的新疆)、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國(在今天的新疆)、欽察汗國(成吉思汗孫拔都所建,在今天的俄羅斯)和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旭烈兀所建,在今天的伊朗),西南接尼波羅、印度、緬甸、越南,東南至海。

明朝(公元1368年–1661年)前期時的疆域基本與元後期時差不多:在東北的鴨綠江一線與朝鮮接壤,在北方與蒙古各部有不同程度的藩屬關係,在西北哈密以西一線與亦力把裡(察合台汗國演變而來)相接。到了明朝後期,北方蒙古諸部地域有所發展,與明相交於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長城一線;東北邊界退至遼河流域;西北有由各部蒙古建立的王國;西南部雲南西界也有東移。明後期澳門和台灣也被西方人入侵。

明後期,女真族建立的後金開始強大,並於1636年改國號清。清朝最終完成了中國疆域奠定的歷史使命。最著名的康熙皇帝統治時的疆域,已經達到東起大海,西至蔥嶺,南到曾母暗沙,北達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面積為1300萬平方公里。

清中晚期和中華民國時期的疆域

19世紀中葉以後,西方國家入侵中國;割占中國領土,是本時期最重要的邊疆大事。西方國家侵佔中國領土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鄰國強佔中國領土。俄國和日本是典型。在東北,俄國通過強迫清王朝簽訂1859年《中俄璦琿條約》和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強佔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在西北,俄國通過簽訂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81年《伊犁改訂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強佔了從唐努烏梁海、科布多到巴爾喀什湖、帕米爾地區的大片領土。日本在甲午之戰(1894)中打敗中國後,次年迫使中國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割占中國的台灣省。

第二種是歐洲強國將中國領土納入他們在中國周邊國家建立的殖民地。英、法兩國是典型。英國將北起帕米爾、經西藏至雲南的不少中國領土並入其殖民地;法國將滇南烏得、孟烏二土司劃入法屬交趾支那。

第三種是西方國家強租強佔中國沿海地區。葡萄牙在澳門,英國在香港、威海,德國在膠州灣,俄國(後為日本)在旅順口大連灣,法國在廣州灣都採取了這種手段。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初年,中國邊疆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在外蒙古有沙俄導演的「獨立」、「自治」事件。1914年,唐努烏梁海地區被沙俄出兵霸佔。1913年至1914年,英國策劃了旨在統治西藏的西姆拉會議,中國政府代表拒簽並聲明不承認所謂英藏的《西姆拉條約》。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東北淪陷於日本。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領土淪陷於日本。1945年,抗戰結束。戰後,中國收復了大陸的失地,而且收回了被日本侵佔50年的台灣省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本侵佔的南海諸島。

現在中國的疆域

中共建政後,中國的領土範圍是:東起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西至帕米爾高原,南到曾母暗沙,北到漠河。但在東北和西南仍一直存在著領土爭議問題。

50年代初,中共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及《補充協定》、關於重申和保證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地位的換文等條約。通過上述條約或換文,外蒙古正式獨立,中國喪失了外蒙古 154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中共還將新疆和東北劃為「蘇俄的勢力範圍和殖民地」。對於仍有一些爭議的地區,中共黨魁為了一己私心而在二十世紀末將其出賣。 

1997年和1999年,中國收復了香港和澳門,但是1999年12月9日和10日,卻是中國人感到恥辱的兩個日子。在這兩天,時任中共最高黨魁的江xx在北京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

在《議定書》中,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興地區」,烏蘇里江以東的「烏東地區」 的40萬平方公里,唐努烏梁海地區的17萬平方公里,以及庫頁島的7.64萬平方公里。上述領土相當於東北三省面積的總和;而且圖們江出海口被劃給了俄國,中國東北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被封死了。

此外,江代表的中共還與塔吉克、吉爾吉斯以及哈薩克,簽訂了中塔吉邊界劃定協定、中吉哈邊界劃定協定等,基本放棄了所有爭端國土。例如江與塔吉克斯坦總統簽約,將靠近帕米爾地區的27,000平方公里的爭議土地出賣給了塔吉克斯坦,而中國僅得到1000平方公里。

關於南部有爭議的領土問題,中共秉承同樣政策。1996年11月底,江xx訪問印度,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為中印兩國按照現在的控制線劃分邊界定下基調,這就等於承認了非法的麥克馬洪線,放棄了喜馬拉雅山南麓肥沃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

1999年12月30日,江xx還批准《中國和越南陸地邊界條約》,將雲南老山和廣西法卡山劃歸越南,而這些地方埋葬了當年中越戰爭中許多犧牲的中共軍人。

從中國疆域的歷史發展演變來看,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天、地和萬物是怎麼來的,西方人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在中國,則有著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根據中國三國時吳國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歷記》中的記載,宇宙是由一個叫盤古的神創造的,他創造了天,地和萬物。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 一隻巨型鴿子雕塑去年10月起現身紐約曼哈頓的高線公園(High Line),約16英尺(4.9米)高。創作這件藝術品的藝術家Iván Argote認為鴿子是紐約的標誌動物之一。另一角度看,鴿子其實是多年前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移民」,也從另一角度講述了紐約的移民歷史。無處不在的鴿子,見證著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
  • 事實上,孔子往往是仁知兼言。仁者有知,而知者亦向仁。孔門教人「三達德」,要「智、仁、勇」並修。故而,此處應將仁知貫穿、融合理解。
  • 可以說,堯、舜禹、湯、所形成的倫理與政治傳統,是孔子「仁」的歷史源頭。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所繼承、弘揚、創制的禮樂文化,則是孔子「仁學」的直接來源。
  • 月全食發生時,月球表面若呈現暗紅色或紅銅色,在西方稱為「血月」(blood moon),西方《聖經·啟示錄》以血月預言末世的一件大事,和人人相關。中華文化中也早有對此現象的觀測,但用字不叫「血月」,多以月赤、赤氣覆月或月如血光來形容,是屬於天文異象中「月變」的一種,在歷朝歷代的天文志中留下很多歷史記載。西方和中土對此天文異象的記載雖然用字不同,但是都指向同類的概念,那是什麼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