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神山行

文:小沙/圖:野豹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神山位於馬來西亞,神山公園是沙巴的天然遺產,近年被列入『世界遺產』永遠受到維護和保全。

東南亞第一高峰─神山,其花崗岩峰群─南峰、聖約翰峰、驢耳峰、喬治王峰、醜姐妹峰及主峰羅氏峰,矗立雲霄高達4095.2公尺。

攀登神山是一項嚴峻的跋涉,必須具備體力與耐力,如果備足了充沛的體力及二、三天山上行程,便可以觀賞沿著山徑出現的珍禽異獸、岩石、土壤、自然美景以及最古老的奇花異草。

攀登神山,除了享受登山樂趣之外,更因其山峰呈高原之姿,且土質異於國內百岳,故而先了解其形成地質再談攀登感受。

小沙最流連之處:廣闊的灰花崗岩山坡。此山坡的花崗岩乃由多種礦物質組成,各種礦物質對風化和腐蝕的阻力不同,其表面產生了粗糙呈黑、白和灰色的斑點。

如果有多餘時間或體力,小沙真想在這東南亞最高的山峰高原上面翻、滾、躺、坐、臥.冥想…

根據資料,神山的地質始自900萬年前,其花崗岩核心在地殼下面凝固,在100多萬年前這花崗岩群峰便突破地殼,經過侵蝕,沖走千萬尺厚的泥沙、碎石而暴露出來。 在冰河時代,約一萬至十萬年前,高峰由冰雪封住,有一主要冰河向北流下羅氏壑谷。其它小冰河則向東、南、西流下,逐漸磨滑山峰高原,周圍的鋸齒型山峰群則在冰雪表面之上,不受影響。

在一萬年前,冰雪融化了,冰河的跡象可以在山峰高原見到,此處佈滿不及二公分的溝痕,較深的溝痕是冰河內的石塊留下割裂的跡象。冰河時代過後的風化磨平這些痕跡,正如羅氏峰受嚴寒震裂的磐石塊和花崗岩上各類石堆和石堤,有些石層脫落成石板,這是日晒膨脹、夜間嚴寒收縮所致。

如今冰塊偶爾在高峰下側的水池凝結﹝這小水池是早期登山者祭拜山神的地方,映照峰景,分外瑰麗﹞。

山峰高原景色萬分壯麗,尤其令人生畏且崢嶸的羅氏壑谷的懸崖,直瀉深至1250公尺,其形成之裂口,把神山山巒分開為東、西兩個主脈。小沙奮登其峰頂,360度展望,不襟熱淚盈眶…

——轉載自(自然顏色http://www.pse100i.idv.tw/index2.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有一句留傳千古的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於矗立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京那巴魯山(Mt. Kinabalu),你不必懷疑此山有神仙沒有,因為它的稱號就叫做「神山」,經常在雲霧飄渺的天際裡變化莫測,而且還是登山愛好者嚮往的樂園呢!
  • 中國的軍事外交重點正在向中國周邊國家轉移。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最近對北韓、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韓國等東南亞五國進行了一次沒有大事聲張的訪問。觀察家認為,這次訪問的意圖是向世界表明,中國不再尋求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把注意力轉到亞洲的周邊國家,並擴大中國在區域性安全問題上的影響。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