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禮俗】端午節的常見習俗

文/ 子羽 攝影/ 雅淇
font print 人氣: 347
【字號】    
   標籤: tags: ,

端午節的習俗,如同其來由和傳說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以竹筒盛裝糯米飯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後來又擔心被魚吃掉,便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裡餵魚、蝦。端午節吃粽子原本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但在世界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開始有吃粽子的習俗。

(二)賽龍舟

據記載,賽龍舟始於西周時期。相傳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劃得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當地百姓試圖尋回屈原的屍體,但卻失敗,於是紛紛划船江中,以槳擊水,敲打鑼鼓,驅趕江中魚蝦,免得屈原的屍體給魚蝦食掉。賽龍舟便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

到了唐代以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千年以來常盛不衷。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演變成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固定舉行龍舟競賽,近年來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

(三)懸掛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掛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明皇喝問,大鬼說:「我叫鍾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面帽醜陋,應考不第,便自盡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四)懸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榕枝、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艾草在我國古代一直是藥用植物,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

菖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葉片呈劍型,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用以插在門口可斬千邪。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

而榕枝在民間的意義是可使身體矯健,如詩句中說「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

(五)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很盛行。因端午節後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加上《白蛇傳》的故事,白蛇精由於喝了雄黃酒之後,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六)佩帶香包

端午節小孩佩掛香包,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點綴之效。香包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七)其他

其他習俗尚有台灣的「打午時水」的風俗,亦即汲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此外,若能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