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古人論「勇」

font print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但「勇」不是一味的輕生好鬥,而是與道德修養密切相關的。孔子承認他的學生子路比較勇敢,但也教導他有勇更要有義,沒有是非觀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見利忘義或「見義不為」,都談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義的「勇」是中華民族自古就非常推崇的一種傳統美德。

《詩經﹒大雅﹒烝民》上說:「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這首詩是歌頌西周名將仲山甫的,為送他出征而作。這幾句詩的大意是柔軟的東西不輕易去吃、堅硬的東西也不輕易吐出來、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懼怕強權的威脅。詩中祝福仲山甫一定會不負王命,平定諸侯,安撫百姓。表達了對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軟怕硬、不凌弱懼強的讚譽。

《左傳﹒哀公十六年》記載:「率義之為勇」,大意是遵循道義叫做勇敢。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楚國的兩位大臣子西和葉公在是否任用太子(在鄭國避難時被殺害)的兒子勝時發生了爭執。子西認為勝好結交俠士,有諾必行,可以讓他守衛邊疆。葉公認為勝的講信用和勇敢是不顧道義的,並不是真正的勇敢,反對重用他。還講了一番「符合仁愛叫做信用,遵循道義叫做勇敢」的大道理,試圖說服子西。結果子西還是不聽葉公的勸導,對勝委以重任。後來勝發動政變,殺了子西一家。最後葉公平定了這場叛亂,勝兵敗後逃到山上,自縊而亡。葉公的觀點和這個歷史故事說明,「勇」一定要以「仁義」為基礎,否則就會為私利而作亂。

孔子多次談到「勇」的問題。他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這是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品質,也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夠寬厚待人,所以無所憂慮;有智慧的人,能夠辨明是非,所以不會迷惑;有勇氣的人,能夠臨難不驚,所以無所畏懼。一個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屬難得,三者兼備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沒能做到。不過他的學生子貢卻說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學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連他都不具備這三種品質,那誰還能做到呢?

孔子又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這句話表達了「仁」與「勇」的關係。有仁愛之心的人一定會見義勇為,捨生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勇敢。而某些看起來勇敢的人,卻不一定都是為「義」而勇,也許只是意氣之勇,他們未必有仁愛之心。

孔子還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面對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現。這句話表達了「義」與「勇」的關係。見義不為不僅是怯懦的表現,而且是十分可恥的事情。見義勇為則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十分推崇的道德行為。

可見,古人講的「勇」是與道德密切相關的。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留侯論》一文中批評那種因一時憤懣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的匹夫之勇,讚揚能忍受一時屈辱、有遠大抱負的人,認為他們才具備大勇。他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大意是天下有一種偉大的勇敢者,危險突然降臨不會使他驚慌,無緣無故的受辱也不會使他憤怒。就像漢代的韓信,他年輕時忍受從別人胯下爬過的恥辱,如果當時他對猝然降臨的侮辱不能忍受,拔劍殺人的話,那又怎麼能成就後來的功業呢?可見,必要時候的忍耐,也是勇者的明智選擇。

朱熹把「勇」分為「小勇」和「大勇」,他在《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說:「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即小勇只是血氣的一時衝動,大勇則需要道義來激發。《孟子》中記載一段孟子和齊宣王的對話。齊宣王躊躇滿志的對孟子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對齊宣王說:「請無好小勇」。他認為,那種氣勢洶洶按劍逼人的勇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周武王為天下人討伐暴君,「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才能稱為大勇,因為這是為道義所激發的勇,是正義之勇。

【明慧網】(h

更多:唐子:不能繼續誤讀「子不語怪力亂神」

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我們鼓勵同學們勇於冷靜分析,勇於獨立思考和勇於創新之餘,仍要同學們有很好的知識,知識不夠的人,是沒有資格談這些奢侈品的。
  • 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沒有勇氣公佈學力測驗結果的城鄉差距。我常常看到政府派人到歐美去考察教育,他們為什麼不派人去看看鄉下孩子的程度呢?
  • 我們曾經以腳踏實地的態度建設了國家,現在又面臨考驗,我們希望在科技和教育上有更好的表現,更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打好基礎,才能有進步。打好基礎的工作不光鮮耀眼,但是如果全國上下,都肯從事這種不耀眼的工作,我們的科技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
  • 我認為我們不該過份地自己嚇自己,我們也該聽聽電腦專家的說法,他們會告訴我們,大多數重要的電腦都是非常安全的。
  • 阿泰長得黑黑壯壯的,從小最大的夢想就是想成為世界上武功最勇猛的武士,希望能為國家做一些偉大的事情,另外他身上還一直帶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
  • 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它要求人們真實無妄、誠實無欺。誠信是一種個人修養,又是一種道德行為。一個人只有內心誠實,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進而整個社會才會和睦。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 知恥就是有羞恥之心。孔子曾讚賞「行己有恥」的士大夫精神,他還說,「知恥近乎勇」。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捨有度。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民族氣節,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

  • 改過,就是改正過失或錯誤,這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種道德修養,屬於自省和修身的重要方面。古人認為,即使是聖賢,也難免有過失。《左傳》上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大紀元5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十七日電)高雄市代理市長葉菊蘭今天不正面回應是否參加民主進步黨黨內初選的問題,她透過親信表示,生性淡泊,面對責任既不推卸,也不怯戰,她是一個重誠信的政治人物,不會輕諾寡信。葉菊蘭再三呼籲黨內同志,團結才能回報支持者。 葉菊蘭晚間透過親信發布聲明,主要回應民進黨高雄市長黨內初選參選人陳菊公開邀請葉菊蘭參加黨內初選的問題。葉菊蘭簡短聲明未明確表示是否投入市長初選,她重申「承擔」需要勇氣與智慧,也呼籲黨內同志團結為重。
  • 老外到中國,往往都是因為向往中華傳統文化,想到發源地探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不過當他們在中國久住一段時間后,就會失望,因為現在的中國,被中共侵略者禍害了五十多年之后,中華文化早已蕩然無存。而且,他們還會發現許許多多在西方國家看不到的怪現象。下面是一個懂中文的老外在論壇上留下的、值得中國人思考的《外國人眼中的中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