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小百科

【樂器巡禮】迷人的法國號(圓號)

伶秀
font print 人氣: 4074
【字號】    
   標籤: tags: , ,

源起

在現代管弦樂團、管樂隊中,有一種形狀像蝸牛,音色溫暖柔和的銅管樂器,它就是法國號(德、英Horn,法Cor,意大利Corno)。Horn一字的原義是獸角的意思,它也確實是從獸角發展而來的管樂器。早期可能運用於狩獵或軍隊中的通信工作,到十四世紀時出現金屬材質,十八世紀逐漸發展出吹嘴;銀製(或銅製)的號管長達3.7公尺(12英尺),蜷繞成圓型,所以又名《圓號》。它是最美觀迷人的樂器之一,也被認為是最難演奏的樂器。

法國號的名字起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叫French Horn),而其發展更是起源於德國,和法國並沒有很深的淵源。它之所以叫法國號,主要由於法國音樂家首先把它運用在歌劇中,因而逐漸廣泛的被法國樂隊採用,所以被稱為法國號。

結構和吹奏方式

法國號(圓號)

法國號的吹管部份細而長,彎曲成圓形,尾部則擴大成漏斗狀的喇叭口。原本都以喇叭口朝上的方式演奏,後來演奏者意外發現,以右手放進喇叭口,可以控制細微的音高變化,而且製造特殊的效果,因此法國號就被改良為喇叭口朝右後方。利用右手在喇叭口的控制,在不使用按鍵下可以吹完一個完整的八度,也可擔任調音的工作,因為這需要靈活的右手,故現在法國號才以左手按鍵,也是管弦樂團中唯一用左手的樂器。

法國號的吹法基本上與其它同類的銅管樂器(有如小號,長號等樂器)相似。吹奏者的嘴唇的顫動激動了樂器內的空氣而造成聲音的產生。圓號在銅管樂器家庭之內是第二高音,稍微比小號低了一點,和長號差不多一樣。

調性

法國號管子比一般銅管樂器長很多,其泛音也是所有樂器中最多的。早期法國號它缺乏閥門,吹奏者必須使用右手來改變音調;因此並不能吹奏出每一個音調。當時的作品也因此受到了限制(這時期為法國號寫的名作有莫扎特的四首法國號協奏曲k412、417、447、495)。到十九世紀,德國發明家製造了閥門,法國號的吹奏也變得容易多了,然而技巧更難、樂器的潛能更得以激發的作品也開始出現了(如Glière的圓號協奏曲)。

一般說來,現在較常用的法國號依調性來分可分為F調、降B調及雙調三種。而其後雙調樂器的出現(稱為Double Horn),藉著左手拇指的按鍵輕易地在任何時間,任何音域中將樂器由F調轉成降B調。

法國號的出音比實際記譜低了五度,亦屬移調樂器之一。它的弱音奏法很特殊,也是以插入喇叭口內的用右手來改變聲音的高低。

音色

法國號音色柔和,弱奏時,像是自遠處悠悠傳來,接近弦樂的音色,中等音量時,近於木管的音色,強奏時,卻又有銅管的音色。法國號和其他樂器都能結合得很好,再加上合奏時其中音部持續飽滿的和聲,使得法國號成為連接銅管和木管的橋樑。(通常降B調法國號具有銅管的音質,較為明亮,有力,適合進行曲,而F調的法國號則有木管的屬性,溫柔,渾厚,相當適於抒情的樂句)。

法國號因為音似狼嚎,因此也有人戲稱為狼號。在普羅高菲夫的音樂劇—《彼得與狼》中,即是以三隻法國號來代表狼。它也是十九世紀作曲家想要製造浪漫氣氛時所選擇的樂器,例如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的開頭,和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裡溫婉的夜曲;在莫札特、貝多芬和海頓的許多作品裏也可聽到它迷人的音色。

名曲和名家

法國號的名曲除了上述的莫扎特寫的協奏曲之外,海頓、韋伯、理查.史特勞斯、亨德密特等都為法國號寫過協奏曲。與鋼琴合奏的法國號曲目還包括貝多芬的奏鳴曲op.17;舒曼的奏鳴曲op.70;斯克里亞賓的《羅曼斯》;凱魯碧尼的兩首奏鳴曲以及聖桑的《羅曼斯》等。法國號參與的室內樂曲則包括﹕和小提琴、鋼琴合奏的布拉姆斯的三重奏op.40;海頓的嬉遊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合奏);布列頓為男高音、法國號和弦樂寫的《小夜曲》和莫扎特為法國號寫的弦樂五重奏(K.407)。此外還有許多法國號和不同器樂組合的其它曲子。

世界上知名名的法國號演奏家包括了Barry Tuckwell, Dennis Brain 和 Hermann Baumann等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提琴是西洋三大獨奏樂器之一,它如人聲的音色,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大提琴的祖先,是一種被稱為”viola dagamba”的樂器(即古大提琴),這種古老的樂器共有六條弦,又稱「腿上提琴」。大提琴的原文為”violoncello”,是指大型的提琴之意。今天的”cello”,體積大概是小提琴的2倍,琴弓短而重,琴弦比中提琴低八度音。

  • 薩克斯風(Saxophone)只有150多年歷史,它是1840年比利時人Adolphe Sax所提出的構想,薩克斯風的發明,可能是Sax在店裡無聊時把低音豎笛(bass clarinet)的吹嘴裝到ophicleide(一種用按鍵的銅管)上所發現的。1842年,他造了一把C調的bass saxophone,它得到法國作曲家Hector Berlioz的讚賞。白遼士(Hector Berlioz)是當時歐州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他在各種媒體上說Adolphe Sax發明的這種樂器最具有人性的特點,並且把自己的曲子改為用它來演奏。1845年Adolphe Sax得到法國軍隊的合約,薩克斯風就大量被使用在軍樂隊中。
  • (大紀元記者田清編譯報導)2006年4月20日,布什和胡錦濤在白宮會面時,作為大紀元記者的王文怡面對全球媒體的聚焦在現場喊出了「停止活體摘除法輪功學員器官」、「法輪大法好」、「停止迫害法輪功」等口號。一時間此突發事件立即傳遍全球,她的呼聲終於打破了美國及世界主流媒體忽視法輪功學員在中國大陸所遭遇的屠殺,活摘器官和焚燒活體等事實的局面,同時王文怡的名字也一夜之間聞名全球,成為各個媒體和網志談論報導的熱點。
  • 清澈的如臨仙境、如沐清風般的寧靜與靜謐的音樂,要求有印第安人的笛聲,悠揚的、具備强大穿透力
  • 德國聖多瑪斯教堂前的巴哈雕像。(Shutterstock)
    「復格」的源起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2),在巴哈時代達到了最高峰,之後雖然逐漸沒落,但是這種艱難的音樂形式卻常被後來的作曲家視為一種能力的挑戰。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清音若蓮——淨泉音樂原創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