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网上 彩票- 线上博彩全攻略

不讓《蒙娜麗莎》專美於前 《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一定要認識

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
font print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5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荷蘭三大畫家之一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有一幅名畫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儘管名氣不比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有名,但卻是藝術史上不可不知的名作之一。如今,她們又因為電影被相提並論,也使《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有機會讓國人一睹丰采。

今年是荷蘭的林布蘭之年,所謂荷蘭三大畫家,除了林布蘭之外,另兩位就是梵谷與維米爾。

維米爾的一生就像個謎,這個生於1632年的畫家,只活了43歲,一生的創作只留下35張畫作,《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卻能由其中脫穎而出入列世界名畫,重要性可見一斑。藝術史家們認為「日光最能表現出維米爾畫作的特點。

維米爾援用鮮明的色彩與錯綜的技法詮釋光影,整件作品聚焦在一顆閃亮的耳環上,水滴形的珍珠墜子左上方閃耀著晶瑩溫潤的光澤,正好與明眸、朱唇互相輝映。

據傳這件作品問世,是在1881年的一場海牙舉辦的藝術品拍賣會,當時畫家的落款經歷歲月風霜已經難以辨識,沒有人知道創作者是誰,直到買家請人試著修復簽名的部分,才發現自己竟然以極少的價錢買到了維梅爾的真跡。

《戴珍珠耳環的女孩》於1994年進行修復工作,移除了發黃部分,同時也對於先前已修補過的細節再加以潤飾,據說在修復過程中最驚人的發現,是在少女嘴角左方一塊粉紅色擦點上,發現有一個極微小的白點,而珍珠墜子上則被證實有一個多餘反光,經過詳細檢驗,證實這個白點是上次修補過程中,不小心剝落的白色顏料附著在上面的,因此修繕時就將它移除,也使得珍珠墜飾更臻完美!修復兩年後,荷蘭於1996年春舉辦了「維米爾」年,在海牙的莫瑞泰斯博物館(Mauritshuis)中,同時展出22幅維米爾畫作,被視為最完整而難得的一次維米爾畫展。

維米爾的作品,目前分散世界各大博物館,或為私人所收藏。海牙的莫瑞泰斯博物館,有一件作品《台夫特一景(A View of Delft)》,堪稱另一件代表作,畫的是畫家的故鄉。另外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也有4幅維米爾的作品。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空中危機」男星彼得賽斯嘉與「蒙娜麗莎的微笑」女星瑪姬葛倫霍宣布訂婚,瑪姬葛倫霍也證實已懷有身孕,這對好萊塢情侶已經交往四年。至於婚期訂於何時,兩位影星的發言人則不願進一步透露。
  • 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梅爾的同名畫作為創作主題。巧的是這幅畫不僅在美術史上常與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相提並論,電影在台灣上映的時間也與「達文西密碼」安排在同一檔期。兩部電影內容都牽涉到名畫背後的傳奇故事,但風格完全不同。
  •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改編自崔西.雪佛蘭(Tracy Chevalier)同名暢銷小說,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梅爾(Jan Vermeer)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為創作主題。
  •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畫家達文西的傳世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世人所熟知。日本聲學試驗室的科學家日前宣佈,通過研究達文西的這部名作,他們用電腦首次還原了蒙娜麗莎的聲音。
  • 和林布蘭、梵谷名列荷蘭三大畫家的維梅爾,官方文獻記載並不多,畫作也只有三十五傳世。導演彼得韋伯透過維梅爾少數的畫作,推敲出他傳奇的一生,從畫中人物的動作、服裝、物品的擺設揣摩當時的時空背景和人物的心境變化,拍成「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