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古代服飾名稱

font print 人氣: 470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古代一直是禮儀之邦,古人對服飾的不同部份有相關的名稱,不同身份、社會地位的人的著裝也有區別,漸漸地,人們就用一些服飾的名詞代替各種社會身份的人。
  
「冠」指帽子,古代帽子的另一個稱呼叫元服,夏朝時的冠稱為「弁」,又指緇布冠,商朝時稱為「冔」,而周朝則叫做「冕」。「簪」指插在髮髻或頭冠上的長針,「簪纓」是結冠的帶子。
  
上身的服裝是「衣」,下身的服裝叫「裳」;衣服的前面叫「襟」,後幅稱「裾」;「縫掖」指寬袖單衣。破爛的衣服叫「襤褸」,華麗的服飾稱「華裾」。
  
「襁褓」指小孩穿的衣服,是揹負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弁髦」是保護嬰兒前額的一種頭髮的裝飾。
  
「左衽」指小襟在左邊的衣服,東夷和北狄人的服飾就是這個樣子;武夫的服式是前長後短的,「短後」便成為武夫衣服的名稱了。
  
履、屣、舄都是鞋子的名稱,其中「履」是上朝穿的,「舄」是祭祀穿的,「屣」是家居時穿的。古人夏季穿葛草做的鞋,冬天則用皮屨,如果冬天仍用葛草做鞋,則會被人譏笑太吝嗇。
  
古代朝廷位列至尊的三公,用的是皇帝欽命的九種器物,即車馬、衣服、樂具、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士庶之人,年滿20加冠有三加的禮儀,即初次加緇布冠,二次加皮弁,三次加爵弁。「布衣」指還沒獲取功名的讀書人所穿的衣服,後又泛指百姓;「青衿」指青色的衣服,古時也是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縉紳和簪纓都是對仕宦人家的稱呼,章甫和縫掖是對儒生的稱呼。
  
在古代,黃色的衣服是貴人的服裝,綠色的衣服是下等人穿的,如果用綠色的麵料做衣,而裏子卻是黃色的,則被人們認為是顛倒了貴賤的倫序了。
  
(出自《幼學故事瓊林》)@*(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朴子,這個位於嘉義縣的小鎮,曾經是台灣刺繡文化的重鎮。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的刺繡產業,經歷了數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今日的傳統工藝。而今天的故事主角——周讓庭,正是這項文化的守護者與推動者。
  • 電影《花樣年華》中,張曼玉的旗袍秀令人目不暇接,當中多套旗袍出自於資深旗袍師傅殷家萬之手,已達八十八歲高齡的他,仍堅持工作,迄今已步入旗袍行業七十五年,得悉今年九月他將榮休。
  • 綠茵之上,樹蔭之下,小溪淙淙,鳥飛鸝鳴,幾位女子身著素雅碎花裙,沿石階淺笑細語而過,翩躚步態盈輕,莞爾一笑娉婷…… 她們穿的便是「藝術家時裝」新推出的首款印花連衣裙 。這款裙裝猶如一陣清風,又像一股冰泉,帶來了涼爽與甘甜。看似平凡無奇,而這款連衣裙正是神韻藝術總監兼設計師D.F先生為「藝術家時裝」(Artist Fashion)設計的首款連衣裙。
  • 漢服服飾璀璨華美、豐富多彩,代表中華民族華麗、優雅、博大的氣質……
  • 中原大地自古被稱為「神州」,五千年的歷史壯麗輝煌,神蹟處處可見。《易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早在黃帝時代,古老華夏的服飾即具有相當規模。而且服飾形制取諸乾坤天地,它的內涵非同尋常,也屬於「神傳文化」之一。
  • 遠看是一道風景,近看是一種風情,細看處處都是功夫,這就是旗袍,一款中國風濃郁的經典服飾。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旗袍無疑是東方服飾文化和美學的典型代表。其實,旗袍是中西文化兼容並蓄的經典範例。
  • 漢服、和服與《權力的遊戲》戲服。(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可能很少人知道,美劇《權力的遊戲》的服裝設計和中國漢服之間有聯繫。《權力的遊戲》的服裝設計師在劇中借鑑了很多亞洲元素,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錯誤,他們的前襟和領口全部都是左衽,也就是穿反了。那麼漢服為什麼都是交領右衽?什麼情況下會左衽呢?這是否是《權力的遊戲》劇組悄悄鋪墊的一條隱線?
  • 十八世紀是個變化很大的世紀。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以及法國大革命都發生在這個世紀。在服飾方面,法國大革命也成為西方服飾產生巨大變革的分水嶺,在大革命之前,歐洲服飾一如其他的文化領域,流行著「洛可可風格」,這是一種在巴洛克風格的基礎上加以誇張變形,使服飾更加繁複奢華的風格。
  • 張眼望世間,現代人的衣著打扮真是繽紛異常。而縱觀歷史,人類各個時期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服飾樣式與風格,更猶如天上繁星之琳瑯滿目。服飾反映了當代、當地的人對美的感受與呈現,讓本文充當時光鏡,請隨之一覽西方服飾在歷史中的演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