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禮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清明節

力修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42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4日訊】 中國人崇尚倫理孝道,重視慎終追遠的精神,「清明節」的掃墓祭祖活動,充份表現了不忘本的傳統美德。所以清明節又稱為「思親節」。

清明節的由來

在夏朝前五百多年黃帝時代即有「寒食節」,相傳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禮記載的「司炬氏」就是負責在仲春,用木鐸警告民眾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以免發生火災,後來為徹底防範火災,演變為禁火一個月,這期間三餐食物都為乾糧冷食,故稱為「寒食節」。

到了唐代發現民眾吃寒食,長達一個月不能生火,不僅對百姓生活有影響,也有損身體健康,於是便縮短為三天,所以又叫「三日節」或「古清明」。「寒食節」是在冬至後第一百零四天至一百零六天,早上要拜公媽,再到墳上祭祖,這一天是為「死」人而祭,所以又稱為「死節」。

到了宋朝認為「寒食節」禁火三天時間太長,且宋朝廷不再強調,禁火的習俗也就日漸廢除,「寒食節」逐漸為「清明節」所取代了。

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有探墓厝、掛紙、培墓這些儀式,儀式中包括整修墓園、祭祖及壓紙三個步驟:
1﹒探墓厝

台南居民大都在正月上旬掃墓,俗稱「探墓厝」。但如果新墓安葬三年內,新婚、添丁時,也是需要上墳祭告祖先。

2﹒掛紙

「掛紙」的由來,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唐高祖在失意時流落他鄉,很久沒有回家,直到他被封為唐公時才衣錦還鄉省親,不幸母親已去世多年,葬於南山亂塚之中,他在南山墳墓遍尋不著母墳,在嘆氣茫然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想出一個方法,於懷中拿出一紙幣,將它撕成帛迎風而散,並暗自祈求母親地下有知,請速下紙帛以資辨識,祈禱之後,忽見有一紙帛飄然掛在一座高墳上,再大的風也吹不走,就這樣他如願找到了母墳。後人就模仿紙帛造了墓紙,作為上墳的辨識。
「掛紙」俗稱「壓紙」,即子孫一年一度為祖先居所整修房子的意思。所用的「估仔紙」呈長方形,顏色有黃色、白色及五色三種。掛紙之前,要先掃除墓上的樹枝、雜草,再將墓紙三張一疊,用小石頭分別壓在墓頭、墓碑及「后土(土地神)」上。傳說掛紙可使祖先靈魂得以安息,還能給家人代來好運;掛紙也具有識別的作用,在清明節時墓頭壓有墓紙,象徵著為祖先添新瓦也表示有子孫祭掃,否則,容易被誤會是沒人祭拜的孤墳,可能隨時會被損毀。掛紙後,還要準備簡單的祭品來拜墓、並繞紙錢,才算完成「掛紙」的儀式。

3﹒培墓

掃墓又叫「培墓」、「上墓」。培墓是比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新墳要連續培墓三年,每年如果家有喜事(如娶婦、添丁)時也要培墓;培墓除了要鏟除野草、添新土、修復壞損的部份外,如果碑文模糊不清要用金漆或紅漆重新描寫,把墓園整修得煥然一新。整理完後開始祭拜,要先祭拜「后土(土地神)」,感謝其對祖先守護及照顧。供品中三牲祭后土,五牲及菜碗是祭墓,還要準備各種紙錢、香、燭、米酒等。在收供品離開時,要剝蛋殼灑在墳墓上,有「脫殼」之意,象徵著新陳代謝,生生不息;古俗這時還會將部份祭品紅龜粿、麵龜或草仔粿分給當地小孩吃,稱「揖(要)墓粿」又稱為「乞墓粿」,如果不夠發分時,可用硬幣代替;這有祖德流芳的意義,另也寓意請附近遊蕩的孩童不要隨意破壞墓園。現在掃墓儀式簡化很多,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祭拜,簡單而隆重,但這項充滿濃濃人情味的「揖(要)墓粿」習俗,也就漸漸絕跡了。

4﹒其他

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預防因吃生冷食物有損健康,所以古人在清明節衍生多項習俗的體育活動,如踏青、盪秋千、蹴鞠、鬥雞、插柳、賜火、打馬球、拔河等,這些活動除了鍛鍊身體外,也讓這個節日更富有特色。

相關詩詞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科技日益發達,氣象報告的精準度愈來愈高,我們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預知明日的天氣,甚至ㄧ週的天氣概況,因此節氣的名詞對現代人是陌生的,深不可測的。聰明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
  •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立春的日期是國曆二月四日、五日,「通常是在黃曆每年正月初,有時也會提前到前一年臘月末」。
  • 絢爛繽紛的雨水節氣,天降甘霖,滋養萬物,活潑熱鬧的景觀也接踵而來。【周書時訓篇】:「雨水之日,獺祭魚;後五日,鴻雁來;後五日,草木盟動。」

  • 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是指春雷初響,驚醒蟄伏中的昆蟲。農民曆紀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也。」
  • 春分是二月的中氣。《月令廣義》說:「分者半也,春分是春天過了一半的意思;也就是從立夏的九十天剛好過去一半。」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