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禮俗】 立春晴 好收成

文/秉竹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29日訊】

春回大地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春回大地的第一天。立春的日期是國曆二月四日、五日,「通常是在黃曆每年正月初,有時也會提前到前一年臘月末」。

立春表示春天來了,輕柔的東風徐徐吹拂,和煦的暖陽普照大地。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枝頭的小鳥,引吭高歌。絢麗的花叢裡,蝶兒翩翩飛舞,草木欣欣然透出了綠意。

二十四節氣是農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據的節曆,所以在民國以後被政府頒訂為「農民節」。

春為歲首,是個大好日子,立春在古代曾有許多有趣的節禮習俗。

剪春燕

例如古書記載在南北朝時流行一種「剪春燕」的習俗,在立春這天,為了象徵春回大地,人們把綵絹剪成燕子的形狀,配戴在身上。如此,春天的愉悅氣氛不僅從風中飄來,寫在每張剛過完年的的臉上,而且全身沐浴其中,就像燕子一般,往來飛翔,優遊自在。

迎春牛、打春牛

除「剪春燕」外,還有「迎春牛」、「打春牛」的習俗,也是流傳日久,在立春時日不可少的慶祝活動。

古時後,皇帝要在立春的前一天,率領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春神與春牛。據載,「春牛」古時指土塑的小土牛,相傳漢朝時就有在立春做土牛來象徵一年耕作的開始得習俗。這些小土牛就在鼓樂聲下被迎入宮中,因此稱為「迎春牛」。

在古早農業時代,農民與「牛」可謂相依為命,情感至深,因此藉由「迎春牛」活動勉勵民眾,仿效牛的勤奮精神,也藉此祈求四時無災、五榖豐收,是相當有意義的活動。
「打春牛」則是一種策勵農耕的節儀,怕牛在休息了一個冬天之後,變得懶散,所以用綵鞭木棍打打牠。

其他習俗

明、清時,杭州人要在立春這天上吳山太歲廟焚香禮拜句芒神,大家手裡都拿著一對紅燭,彼此打躬作揖,而後互換紅燭,稱「掉元寶」,聽說這種習俗可以轉運祈福哩!

在大陸北方在立春這天要吃生蘿蔔或春餅,稱為「咬春」,街頭巷尾一整天都是賣生蘿蔔的小販。

在中國各地,立春的習俗多彩多樣,熱鬧非凡,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在諸多有趣熱鬧的立春習俗紛紛登場後,大家都知道新的一年開始了,而春天也真正的來了。

節候語

「元旦雲晴霽中天,雨雪霏霏是豐年!最喜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
這是我國自古流傳重視節候,關係農事豐歉的一首歌諺。說明了元旦的雨雪和立春的晴天,都是大有之年的好預兆。

「一場冬雪一場漫,一場春雪一場旱。」
冬雪就是立春前,如果雪多,則嗣後雨亦多;立春後雪多,則嗣後雨必少。

「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立春晴好收成,大雪紛飛是旱年。」
從這兩句俚語,足見民俗忌諱立春日下雨,大家都認為立春日有個晴朗的天氣,就是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好預兆。也許大家不希望在耕種要開始的時候,就遇到大雨大雪來掃興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科技日益發達,氣象報告的精準度愈來愈高,我們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預知明日的天氣,甚至ㄧ週的天氣概況,因此節氣的名詞對現代人是陌生的,深不可測的。聰明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