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與元宵節的傳說

作者:林妍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4
【字號】    
   標籤: tags: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這是清代描寫元宵節做湯圓、煮湯圓的兩句詩。湯圓又叫「元宵」,自古以來,每當正月十五,家家戶戶將元宵煮好後先敬祖先,然後闔家吃元宵,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相傳,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風俗同東方朔有關。東方朔是西漢武帝時代的一個傑出人物,極有智慧,很受漢武帝賞識。

一年初春,天降大雪,梅花綻放,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準備折幾枝梅花給漢武帝欣賞,他剛踏入御花園,發現一個傷心欲絕的宮女想投井。東方朔攔下這個宮女,問她投井的原因。這個宮女告訴東方朔她叫元宵,進宮數年一直無法侍奉父母,心中十分掛念,每及冬去春來之際,更加思念父母,既然無法孝敬父母,不如以死明志。

東方朔答應替元宵宮女完成心願。便喬裝在大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人們紛紛前來求籤算卦,很巧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抽到一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間城中百姓十分恐慌,擔心京城是否將有大火。漢武帝知道後,召見東方朔問計。東方朔想想說:「據說火神愛吃湯圓,宮中有個叫元宵的宮女做的湯圓最好,依臣所見,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皇上沐浴焚香,將湯圓上供火神,並傳令長安城中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再下旨城中十六晚上掛綵燈,皇上在十六晚上與臣民一起觀燈。便可消災解難。」

漢武帝便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人們紛紛出來賞燈,元宵的父母也進城觀燈。這時,漢武帝帶著大臣、宮女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元宵的父母看見元宵,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見喊聲,終於與父母團聚。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奉火神,正月十六全城掛綵燈慶賀。而元宵因做湯圓有功,也因此而聞名,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台北縣二十六日電)台北縣土城市公所邀請三大藝術團體提前為元宵節暖身,手繪數十個燈籠高掛公所一樓中庭。市長盧嘉辰、婦聯會主委吳麗香、土城市體育會理事長陳宗仁及貨饒里長許春騰等人,今天共同主持「元宵點燈」,藝術家的手繪燈籠不僅讓洽公民眾讚嘆,就連美聯社記者也到場採訪。
  • 〔自由時報記者楊菁菁/高雄報導〕高雄年度盛事元宵節燈會即將隆重開鑼,今年的燈會活動主場地規劃在愛河及十三號碼頭,串聯河港共構特色。昨天主燈「族群融合」完成安座,定位在愛河中央,以「水岸花香、真愛高雄」為設計主軸,重達七十公噸的主燈矗立在愛河中央。
  •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耀彬澎湖縣二十九日電)澎湖縣元宵節擁有特殊宗教民俗活動─祈福乞平安龜。不僅習俗流傳至少二百年,更是台灣地區元宵節乞平安龜民俗活動的濫觴。因此,這項具有澎湖人文特色的活動,地方有意在未來爭取並挑戰金氏紀錄。民眾在過年期間也可以利用假期到澎湖參與「元宵夜未眠」的系列活動。
  • 【大紀元1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二十九日電)以發展稻草工藝聞名的宜蘭冬山鄉珍珠社區,今天起至元宵節於當地活動中心展示一隻長一百公尺、共有五十節的稻草糖果龍,歡迎民眾前往欣賞及體驗舉龍的趣味。
  •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在每年陰曆正月十五,它是整個新年節慶活動的收尾因而形式也十分隆重,元宵節始於漢而成於隋,至今有二千多年曆史。元宵節的節慶活動中最重要的有二項:吃元宵和元宵遊藝。
  • 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即元月,故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自古以來,人們在元宵節之夜,點上萬盞彩燈,以示慶賀,同時也把元宵節作為黃曆新年的延續。
  • 黃曆新年假期結束,緊接著登場的是元宵節,也是各種手提燈籠銷售旺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今天表示,手提燈籠已列入節慶玩具檢驗品項,合格產品上都應標有商品檢驗標識,消費者在選購時應選擇標示完整商品,近期將到賣場加強檢查,以維安全。
  • 傳統習俗中要等到元宵節過了,整個農曆新年假期才算結束,不過年假卻很少能夠放到正月十五。難得今年元宵節適逢週日,把握機會大啖湯圓美味、歡喜提燈籠出門,享受年節假期最後歡樂的尾巴。
  • 元宵節吃元宵也好,吃湯圓也罷,這些都是糯米製品,較不易消化,對腸胃不好的人負擔頗重,應節制食用。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