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博彩平台网址大全 - 体育
唱藝術系列介紹

【說唱藝術】「走唱」淺說﹙一﹚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

「走唱」的種類繁多,流行區域亦廣;富於融合性、變化性、民族性、通俗性各項突顯的特點,容易為廣大社會群眾所接受。同時它又是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對人民生活發生過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將「走唱」列為說唱藝術的十大門類之一,是非常具有見地的。

「走唱」有幾個獨有的特點:

﹙一﹚ 它是最古老也最現代的,經過數千年文化迭變,它依然存在於各個基層社會,並保有它的本來面貌。曠場就是它表演的最佳場地,並且一直擁有厚實的觀眾群。

﹙二﹚ 它是兩人以上的群體表演,沒有所謂的「獨角戲」,而且表演人數愈多遇有潛力展現變化,屢屢推陳出新。

﹙三﹚ 它是載歌載舞的,歌唱與舞蹈並重,是最早的樂舞合一的表演形式。而且範疇不受拘束,不限風格,永保清新活潑,而為群眾所喜愛。

以下就常見的「走唱」種類作一些簡介:

☆ 高蹺:有叫做高腳的;俗話說「踩高蹺」、「踏高腳」,在這種刨木成腳的高腳戲中,演員化妝,亦歌亦舞,其中有生、旦、淨、丑的角色,也搭配有鼓、板、弦、管的樂器,過去在黃河流域盛行這種表演藝術﹙後來傳播到長江流域,但是五嶺之南就很少見了﹚,尤其明、清以來,高蹺表演都是民間節慶場合﹙像是傳統節日及廟會﹚少不了的娛興節目。
高蹺的蹺子,古時候作「趫」,這樣的東西經記載發現早在戰國時代﹙兩千年以前﹚就有了;而他們表演所唱的曲調也因地而異,有民謠小調跟地方戲曲多種,例如河南所唱的「高台曲」,後來就發展成為曲劇,成為豫西地區的舞台大戲。

☆秧歌:秧歌就是農村中插秧、耕田時排遣寂寞所唱的一種民歌,剛開始有小唱跟問答形式,後來也有發展成為歌劇形式的,不過秧歌令人費解之處有二;其一是以插秧為用的「秧」歌,不盛行於產稻米的南方,反而於黃河流域、長城內外、西北各省廣為流行,這在產麥跟雜糧的北方卻流行秧歌,是一件奇事!

「秧歌」這樣開始於曠場表演的街頭劇,也曾經發展到﹙像在張家口一地﹚成立有專演秧歌的?園、?班,其中各種角色十分齊全,而且日夕演唱、座無虛席。伴奏的樂器也有鑼鼓、竹板、四弦、大笛等,這種秧歌歌劇表演起來,尤以大笛主奏的笛聲悠揚,眾樂應合,實在可觀。

「秧歌」是清朝初葉便有了的曲種,在它表現的形式裡面,維持土音土調的也有,在各地都顯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普及率很高,尤其近半個世紀以來,秧歌遍及了各地的農村社會,幾乎是到了無人不「歌」的地步,也因為如此,它以一個單純的民俗曲藝卻被政治所利用跟改造;就在中共奪取政權的過程中,淋漓的發揮了它驚人的宣傳力量!

這也就是秧歌令人費解之處之二了,當好端端的藝術卻為政治服務時,藝術的價值也就蕩然無存啦!那就可惜了這門傳統民間藝術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被稱為「影子女士」(Shadow Woman)的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皮影戲的表演者之一,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將中國瀕臨式微的傳統皮影戲在美國發揚光大,甚至受邀赴白宮演出。然而在她彌留之際,紅門劇社的風光已不如從前,她沒有後代,她留下大量的皮影戲遺產何去何從?
  • 1923年,寶琳‧本頓(Pauline Benton)到北京探望在燕京大學任教的姨媽時,被中國古老藝術——皮影戲深深吸引。這位美國女孩終身未嫁,用盡一生的心血投入到皮影戲的創作、演出中,她在紐約創辦了紅門劇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甚至在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受邀赴白宮演出。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 陳冠霖給自己的「終極目標」是「把李天祿演過的戲演過一遍」。這個目標並不意味著把前輩演師留下的劇本原封不動的重現。「基本上要抓住觀眾,劇情、音樂、口白都非常重要,要注意的應該就是要讓觀眾看得懂,覺得音樂好聽,劇情合理精彩。」陳冠霖說。
  • 加官進祿、長命百歲、金榜題名、家庭團圓,都是人們對幸福的想望,但看了戲就能得到嗎?非也。天官出場時的定場詩講得清楚:「瑞靄祥光紫霧騰,人間福主慶長生。欣看四海升平日,共沐恩波享太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