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小百科

【藝術小百科】界畫

文/貝玉整理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4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談「界畫」之前,先介紹兩幅台北故宮藏畫:

宋 趙伯驌 《風檐展卷》 冊頁 絹本 縱24.9cm 橫26.7cm。(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 趙伯驌 《風檐展卷》冊頁 絹本 縱24.9cm 橫26.7cm。(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宋 夏珪《觀瀑圖》冊頁 絹本 縱24.7cm 橫25.7cm。(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這兩幅畫中的建築物——敞軒,即所謂的「界畫」。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畫史上對以表現建築為主的古畫,泛稱為「屋木」或「宮室」。宋代依其所用工具和界尺引線作畫的性質,稱之為「界畫」。界尺約長二尺,寬寸餘,以上下兩條直尺組成,左右端有一連桿,可變化角度。而古代所使用的毛筆,本身柔軟而又飽含墨水,無法直接靠在界尺上,畫時必須另外夾住一管硬柱,只露出筆尖,然後沿著界尺畫直線,因此「筆船」的做法乃剖開筆管成半圓,將毛筆夾在其中,依界尺而行。先畫成草稿然後正式傳模之,這樣才能保持輪廓線的正確性。

以前的人認為「樓台一定器耳」,對於界畫頗多鄙視,認為沒有藝術價值。遠在公元四世紀,東晉顧愷之論到各種畫科的難易時說過:畫人最難,其次山水,再其次狗馬。至於台閣等建築物,只是一種固定的形狀,看似複雜,畫起來容易!唐代的張彥遠更直截了當地認定靠直尺畫出的圖畫是「死畫」!因此界畫在鑑賞家的心目中評價並不高。

其實界畫極難,如非高手絕難勝任。繪製界畫費時耗工,需要工程營造知識。《宣和畫譜》中認為「雖一點一筆必求諸繩矩,比他畫為難工。」「又隱寓算學家乘除法於其間,亦可謂之能事矣。」也就是說一幅界畫的完成,一點一筆都要中規中矩,畫家更要精通建築,合於投影幾何的定律,不像一般的繪畫可以一揮而就。界畫是用千萬條長短、橫直和彎曲的線條交織畫成,繁複單調,又不容有一筆差錯。如何把呆板的線條繪成生動的畫面,就是繪界畫最困難之處。

以今日的眼光看來,界畫家類似於現在專門繪製透視圖的製圖人員;界畫可比喻為古代的建築圖樣。界畫也屬於工筆畫之列,常出現在風景畫與宮殿畫之中。這種情況在隋唐前後即有,古代宮殿庭園建築雄偉壯麗的造形,即是界畫最佳題材。

《合筆盤山圖》全幅山巒層疊,滿山松林,屋宇、亭台、寺廟置於其間,界畫頗為工細。清代姚文瀚、袁瑛《合筆盤山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這種輕視界畫的觀念,在宋朝以後漸有改變,由鄙視而漸轉為尊重:宋徽宗時代的《宣和畫譜》將「屋木」列入宮室門,在敘論中對界畫極為推崇。宋初郭忠恕的界畫作品,能表現出空間的深度感,所繪屋木舟車具有高度寫實風格,各建築物部分如屋頂、斗拱、門窗、欄杆、台基等精確寫實,並將建築物融入山水、人物之中,內容豐富,極富詩意。

五代與宋之際為界畫鼎盛期,隨著南宋對詩書畫合一的追求及文人畫的提倡,至元代已呈衰退之勢,但元時的《畫鑑》對界畫仍給予高評價:「故人以界畫為易事,不知方圓曲直,高下低昂,遠近凹凸,工拙纖麗,梓人匠氏,有不能盡畫其妙者。況筆墨規尺,運思於縑楮之上,求合其法度準繩,此為至難。」也就是說隔行如隔山,只有身在其中,從事這一行業的人才能領略其中的難易甘苦!外行人豈妄加評斷?所以元明兩代的畫家,都公認界畫要畫得好,絕非易事。文人畫潮流似乎也影響到屋木這一畫科,可能是因界畫多以歷史文學作品為主題,採用墨筆白描法,畫面以描寫建築物為主,較少故事情節之故吧!

這項技術到明清已乏人傳習,一些擅長此類畫法的畫家被視為工匠,不受文人重視。清初康乾年間的宮廷畫家受歐洲西洋技法影響,以透視圖法與傳統題材形式相結合,繪製清式建築物,宮殿樓閣群組有立體空間感,可代表此期界畫的一股新生力量,但清中葉以後又逐漸式微了。@*#

參考資料:
故宮藏畫精選(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著,1981年讀者文摘出版發行)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9月推出古籍善本選粹新展:「四通八達——古代道里交通圖籍展」,呈現豐富多元的古地圖世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將於9月26日起推出「大美不言」典藏精粹特展,帶領觀眾跨越古今東西的時空向度,感受「大美不言」的經典雋永之美。
  • 炎炎盛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皇帝的移動花園——清代宮廷花卉畫」特展,展期至9月22日,歡迎民眾前往參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