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未來科學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選登

畫與道 — 通過修煉上達化境(三)

楊明鍔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二、修真

人的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為什麼能達到這麼寬廣的心胸?並不是我要多大,就有多大,而是通過修煉做到。因為人有那麼高的層次,人才有那麼大的容量。「層次越高,微觀下看到的就越大」(轉法輪第八講,361頁)。

常人因為他的容量小,所以眼界就窄,藝術家通過修煉之後,他可以用不一樣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因為他有不一樣層次的眼睛,所以他的山水世界才會如此宏觀。

常人眼界窄小,而畫家胸中丘壑,他的容量有多大,他胸中的山水就有多大。中國藝術家所畫的山水畫其實是他的一個宇宙世界。畫中所傳遞的是他的宇宙觀。

宗炳的暢神與王微的融靈,是對道的喜悅,懷著很強的願望,想像理想空間、理想國度;真正落實畫出這麼高的意境 — 真山水,從荊浩(生卒年代不詳)「筆法記」的記載可以得到印證。

荊浩的「筆法記」,寫出了常人畫家與修煉人畫家明顯的區別。荊浩用第一人稱表示常人畫家,叟–石鼓岩子(石鼓岩間的奇人,暗示來自更微觀的空間)表示修煉到很高層次的畫家,在二者對話中,常人畫家悟道,得到提昇,變成修煉人畫家。

1.什麼是真?常人的《真》與修煉人的《真》根本上不同:

常人把『似』當成『真』,而修煉人的真「氣質?盛」,「度物象而取其真」,是從微觀觀察進入化境,在很高的層次上看到的真。以下引用原文來說明(常人=曰、修煉人=叟曰):

曰:“畫者,華也。但貴似得真,豈此撓矣。” (華=花,美麗的意思)
叟曰:“不然。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不可執華為實。若不知術,苟似,可也;圖真,不可及也。” (畫 = 化,得真、獲得真、反本歸真的意思)
曰:“何以?似?何以?真?”
叟曰:“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凡氣傳于華,遺于象,象之死也。” (氣,修煉的程度;質,實際的技巧;象,宇宙真象)
謝曰:“故知書畫者,名賢之所學也。耕生知其非本,玩筆取與,終無所成。慚惠受要,定畫不能。” (名賢,有修養、修煉的人)
叟曰:“嗜欲者,生之賊也。名賢縱樂琴書圖畫,代去雜欲。子既親善,但期終始所學,勿?進退。

  圖畫之要,與子備言:
  氣者,心雖筆運,取象不惑。 (心經過修煉,能把握宇宙真象)
  韻者,隱?立形,備儀不俗。 (轉化、化境)
  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 (宇宙大要)
  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 (當時時空情景,)
  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
  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

氣、韻、思、景、筆、墨,講的都是修煉狀態中的實際經驗,如果沒有修煉是無從理解。首先是去掉世俗的嗜欲,有終始所學的決心,然後依六要深入,而達到「圖真」,畫出真的宇宙狀態。之前宗炳《畫山水序》強調畫家內在的精神蘊藏萬有(萬趣融其神思),而荊浩「筆法記」此六要運用上理性分析,將混沌轉化成條理,這也是「畫者,畫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意義。

「畫者,畫也」是通過內心轉化而畫出來的畫,「取其真」的取,是要畫家往內找,並不是追求外在形似,「氣質?盛」是修煉的程度結合實際的葭e技巧畫出宇宙的真象,清爽之氣帶來清爽之境,混濁之氣帶來混濁之境,這本乎畫家的修養(修煉的程度),一點也騙不了人。如果只為討好,重華不重實(華而不實),宇宙的真象就成死物。

石鼓岩子的教導,讓原來自以為是的常人畫家,改變態度,虛心學習「圖畫之要」。氣、韻是內在的取捨,思、景是檢視內在的因革而逐漸浮出,筆、墨就到了外在造形,實由內在的收放所控制。重點都在內在的提高、心性的提高。

2.以「松」為例,說明「同化了宇宙特性,自己的德在演化成功。這就決定了一個人層次高低」(轉法輪第三講,118頁)也就是作品的高低。

荊浩匡廬圖

荊浩在不懂修煉的道理時,以常人的層次去畫松:「古松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虯之勢,欲附雲漢。成林者,爽気重榮;不能者,抱節自屈。或回根出土,或偃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石。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就寫之,凡數萬本,方如其真」。

石鼓岩子以萬物都有其宇宙特性的本源,教導畫松的正確方法:「夫木之生,爲受其性。松之生也,枉而不曲遇,如密如疏,非青非翠,從微自直,萌心不低。勢既獨高,枝低復偃,倒掛未墜於地下,分層似疊于林間,如君子之徳風也。有畫如飛龍蟠虯,狂生枝葉者,非松之気韻也。」 (畫出松的本性、特性:從微自直,萌心不低。從最微觀松就是直的特性、高的基因)

荊浩受啟發後領悟,要將自己的德演化,同化宇宙特性,在這種修煉中提升,才畫得出好的松樹。他用像偈的一首詩。說明修真所達到的圖真。

  「因成古松,贊曰:
  不凋不榮,惟彼貞松。勢高而險,屈節以恭。
  葉張翠?,枝盤赤龍。下有蔓草,幽陰蒙茸。
  如何得生,勢近雲峰。仰其擢幹,偃舉千重。
  巍巍溪中,翠暈?籠。奇枝倒掛,徘徊變通。
  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貴詩賦,君子之風。
  風清非歇,幽音凝空。」
  
圖真的松樹,如同高士(更像修煉人),「勢高而險,屈節以恭」,是高風亮節的;提高心性(自己的德在演化成功),才能上到更高的宇宙層次,「仰其擢幹,偃舉千重」,生機蓬勃,不受俗人俗事制約,不斷往上長高,顯出松樹的生命力、承受力。畫出宇宙特性,也就是圖真,這首詩讓我們清楚的體會到了。@*

<--ads-->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中國古時的環境,人們都明白:人可以藉某種方法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管是市井小民或文人雅士,都普遍存在這樣的想法,我們的藝術家就是在這樣的土壤開出這樣的花朵。
  • 王微(415-453 A.D.),以易經思想(他的態度與詩人陶淵明類似,不講佛而講道)來掌握宇宙自然,他把自然視為一個道體。「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盡寸眸之明」,點明繪畫是研究身體、生命、宇宙的過程(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藝術表現其實是領悟道體後的一種表現。
  • 宗炳、王微、荊浩、郭熙都是畫家,在中國歷史上他們主導了山水畫的發展,而他們的文章寫的都是透過本身繪畫創作的實踐而領悟的實情,有別於文人用理論化的文字或感覺的文字所寫的一些畫論(其實隔閡很大)。文人寫的都是給畫家打分數、分等級(如神、妙、能、逸)的事。《宣和畫譜》是站在畫家的立場寫作的一本書,也是難能可貴的一本書,所以本文也引用到。本文就是從這些資料說明畫家創作與修煉的關係。
  • 古代的風景畫或人物畫中有建築物的構圖,依賴界尺將建築物的飛簷、樓閣、楹椽等畫得唯肖唯妙,這種有直線的畫,稱為「界畫」。
  • 在台灣近代詩書畫藝壇,黃水文一生低調,作無形之畫--詩,畫有形之詩--畫,在詩書畫中自得其樂。他的畫作存留甚少,但在精不在多,得到典藏,也曾作為郵票之畫發行;他的詩句得到故鄉諸羅山水共鳴,常被桃城(嘉義)後人選來吟唱;他的書法以隱名的姿態留存於嘉義市中山公園尊師亭。綜觀其人一生平凡中有不凡。
  • 夜曲Nocturne這個名詞來源於拉丁文,有「夜神」的意思。夜曲最早出現於十八世紀的意大利,是主要供鋼琴演奏的一種浪漫情懷的的特性小品。它和小夜曲(sérénade,傍晚演奏的聲樂曲或是器樂曲),以及多樂章組曲的「嬉遊曲」(divertimento,器樂曲)是相同的風格,都是適合夜晚以及戶外演奏的曲風。
  • 台灣美術界在1950後期到1970前期爆發傳統國畫與本土膠彩畫路線之爭,黃水文不願捲入爭議, 從1960年至1980年二十年間退出省美展,因此在全台逐漸失去知名度。在1960年至1970年的十年間,他開始將水墨融入膠彩畫中。他的書蹟留在嘉義公園尊師亭上依然可見。
  • 台灣近代藝術家黃水文(1914–2010年)詩書畫三絕,但少為人知。他的處世為人自然質樸有如隱士,從不出畫冊,也未收徒,服務於嘉義縣中32年當美術教員,作品極少面世。近日(2025.1)《嘉義市文獻》第26期,刊登黃健次先生歷經幾年精心整理所撰〈黃水文詩書畫補遺〉,填補了台灣近代藝術史的一塊空白,本刊有幸取得黃健次先生所撰簡要版在此發表,以饗讀者。
  • 台灣故宮, 故宮, 歲時吉慶, 節令文物精粹特展, 故宮特展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黃曆新年應景的「歲時吉慶—院藏節令文物精粹」特展,「透過精選的院藏歲時文物,一覽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序變化、節慶習俗,陪您過個知性蛇年。」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會說故事的圖畫」特展,展期至明年1月1日,以「故事畫」或「敘事畫」為主要展件,希望呈現「圖像」能夠超越文字描述、為觀眾提供更豐富訊息的潛力與特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