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中元普渡祭亡魂

文敏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 ,

黃曆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叫做「中元」,也叫「七月半」,又叫「盂蘭會」。
開鬼門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黃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即「好兄弟」或「無緣精靈」前來陽間討齋。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孟蘭盆法會
佛教界人士,每年的中元節,就舉辦「孟蘭盆法會」,以水果、粽子、粿類、白米等做為祭物。《孟蘭盆經》載曰:「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孟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之恩。」

梵語的「孟蘭」原意是「救倒懸」,一般人以食器裝著食物去供養眾僧,以救先人倒懸之苦,相傳這種風俗,起源於「目蓮救母」。 目蓮救母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思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

目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於是目蓮遵命去做,終使他的母親脫離了倒懸之苦。

中元習俗 普渡拜拜 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開始準備黃昏的大拜拜。祭壇上各種牲醴及水果擺上幾百盤,殺豬幾十條甚或百多條,米穀整卡車,魚山、內山聳立著,極盡鋪張能事。

以前各地各廟之普渡,皆很隆重、鋪張,浪費之財力、物力,不計其數,而且普渡日期往往並不一致,近年來政府為改良風俗,例行統一拜拜,各地紛紛奉行,於七月十五日全國統一舉行「普渡」,各地節省許多財物,並將普渡完之白米,贈濟給貧戶,此亦一善舉也。

慎終追遠 樂善好施
中元普渡可說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認為孤魂野鬼無人祭祀,統一在每年中元節祭拜,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宜利用此一節日宣揚「博愛」、闡揚「追遠」、發揚「好施」的情懷,如此才具有實質的教育意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早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生有眾多公主,其中第七位公主叫做織女,長得花容月貌,手藝高明,天天為天宮織錦。
  • 黃曆七月七日是「七娘媽」與「註生娘娘」的誕辰。
  • 【大紀元8月1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十一日電)二○○五年雞籠中元祭活動逐漸進入高潮,活動將於八月十五日起先後舉�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展期至至6月8日。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 年少時看過一副對聯,一下就記住了。對聯說:「不生事、不怕事,自然無事;能愛人,能惡人,方是正人。」而這下聯就出自於《論語》本章。不過,「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九個字,仔細琢磨,內涵極深,令人感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