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昆山「奧灶館」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到昆山,不能不吃奧灶面」。吃奧灶面最正宗的地方,便是位於昆山玉山鎮亭林路上的奧灶館,這裡雕樑畫棟,飛簷翹角,廊庭迴繞,擁有千餘平方米的古建築,遠遠望去,顯得古樸雄渾。

奧灶館是昆山歷史最長、久負盛名的傳統麵館。它創始於清朝咸豐末年,是名揚滬寧一帶的百年老店,雖歷盡滄桑、起落頻繁,但由於烹調技藝獨特、味濃純正而一直顧客盈門,名揚海外。主營正宗傳統「紅油爆魚面」、「白湯鹵鴨面」及蘇幫菜,平均每天接待賓客2000多人次,確屬昆山飲食精緻的佼佼者。

奧灶館前身叫「天香館」。傳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時,途經昆山遊覽玉峰山景後腹中饑了,於是來到這家小麵店吃了一碗紅油爆魚面,覺得味道無比鮮美,忙讓太監打聽烹製方法。但由於語言關係,太監似懂非懂,無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紅油麵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奧妙。」乾隆一聽哈哈笑道:「面灶奧炒,奧妙的面灶」,從此這莊小麵店就有了「奧灶面」的美稱。

又有傳說乾隆皇帝三下江南之時,一日微服遠足,不帶隨從。至晌午忽覺腹餓不堪,至半山橋已不能似往常那樣瀟灑。此時忽見一村舍前有位老嫗正操杓燒面,那灶頭齷齪異常。於是乾隆皇帝急向前懇請她盛了一碗,吃了一口,覺味道極佳。後來天子銘記在心,遂思賜「奧灶」之名,同「齷齪」兩字諧音,從此便芳名遠揚。後人不斷提高發展了其湯料配方,採用清香四溢的丁香、沁人心脾的掛花、雞湯、滷汁、茴香等十種香料精心調配而成,又加上強身祛邪的中藥,此外蔥香中伴有焦黃的熏魚香,真是各種香的藝術調配才有如此美妙的效果。

奧灶館的獨特麵點菜餚是:「紅油爆魚面」、「白湯鹵鴨面」以及昆山傳統的醬汁肉、蝦仁拉絲蛋、三味圓等蘇幫菜餚。

紅油爆魚面特點是:原汁原味、濃而不膩、五熱一體、小料沖湯。所謂原汁原味是指一條青魚從捕撈、宰殺、洗滌、直至入廚烹製,做到「魚不落地」,保持清潔。魚血、魚肝、魚油等也不廢棄,用於吊湯,權作原汁魚味湯。同時經大油鍋爆制的青魚塊,完好地保持魚的原味,使紅油爆魚既具濃烈的蘇錫風味,又別具一味。

紅油爆魚面濃油擦醬,具有相當程度的保暖性,上桌的紅油爆魚面,寬湯細面,汁紅油亮,魚香撲鼻,細視時,卻沒有常見的熱氣,但當食客用筷將面輕輕一挑,熱氣騰然而起,此時細細體味,只覺得筷熱、碗熱(把碗浸入沸水中待用),碗內的面熱(面撈出後不在溫水裡過)、湯熱、交頭更熱(把爆魚放在發鑊裡保熱),達到油不沾碗,因而碗無餘湯,即為人稱道的奧灶館獨特之處「五熱」,這是一般店家難以做到的。當地人有句口頭語:「三九嚴寒冷如霜,踏進店堂心意快,吃麵一碗全身暖,熱面熱湯熱交頭」。

「小料沖湯」是指不用大鍋拼湯,而是根據需要現用現合,保持原汁原味。它還有「兩重」的特點,即:重紅油(汆爆魚的熟油);重青就是多放蒜葉末子。不喜蒜味者可事前申明「免青」即可。

白湯鹵鴨面的特點是:選料講究,採用當年早秋新活鴨宰殺加工。鹵煮是關鍵,蔥姜提鮮除膻,套油文火,做到既鮮又酥而不爛,下面文火燉煮,上面密不透氣,以保持鹵鴨的原味不走失。三清」尤為重要,即:焯火血清漏清、吊湯沫打清、起鑊油劈清。根據季節採用熱缸冷下等盛放措施護缸。昆山鹵鴨,行話稱為白鹵,本色清爽,皮肥肉嫩骨裡香,色澤奶白略微黃,口嚐微鹹清鮮,淡而不薄,食而不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13年,紹興人孫翼齋與義阿二人在湖濱仁和路開設了一個餛飩舖,但是生意比較清淡。孫翼齋覺得自己的點心不比別人差,他從《禮記‧中庸》中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得到啟發,就寫下「慾知我味,觀料便知」八個大字,貼在門楣上,迎來顧客的好奇,生意日漸興隆。後來孫翼齋自己開店,就從這八個字中取其三字,名為「知味觀」,更是名噪一時,賓客紛至。
  • 在琉璃廠西街,有一家經營字畫的百年老店——榮寶齋。有多少人知道,一百多年前,榮寶齋只是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店;又有多少人知道,當年榮寶齋曾經靠出售官員名錄《縉紳錄》而發家,分店遍佈南京、上海?據有關史料所載,榮寶齋的前身是南紙店松竹齋,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後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為榮寶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