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赢家 娱乐

五月五日話端午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文/陳文敏
愛國詩人與粽子
每年黃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俗稱「端陽」,或稱「午日」。想到端午節對饕客來說,最期盼的莫過於吃粽子了。粽子的起源乃溯自戰國時代楚國忠臣屈原,因奸佞小人一再陷害而被貶到江南;屈原被貶後,憂國憂民之心更切,以詩文表達他滿腔的愛國熱忱,試圖打動楚襄王的心;然而迷於奸臣讒言的楚襄王,依然無動於衷。之後,屈原面對國土被秦國侵占,秦兵到處為非作歹,傷心悲慟不已,因而選擇在黃曆五月五日那天,自抱石頭而沉下汨羅江內,悲壯地結束了他的生命。

楚國老百姓為了悼念屈原,於每年黃曆五月五日,將白米裝在竹筒內,投到江中給魚類食用,以避免魚群吞食屈原的軀體,流傳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此包粽子逐漸演變成民間重要的習俗。

話說屈原憂慮國事,曾經寫了不少流傳千古的詩文,例如:「離騷」、「漁父」、「九章」、「天問」、「遠遊」、「九歌」等曠世佳作。後人因緬懷屈原的才華,每年黃曆五月五日亦被定為「詩人節」,全國詩人集會賦詩,以宏揚詩歌教化人心。

驅毒避邪兩相宜
有一俗諺:「未食五月節粽,棉裘不甘放。」因為我國大部分氣候在黃曆五月五日後,逐漸轉為炎熱,尤其進入盛夏後,百菌叢生,抵抗力較差者,容易中毒生病。因此民間習俗通常在五月五日當天,家家戶戶門口都懸掛菖蒲、艾草或石榴胡蒜,以及「鍾馗」的畫像,聽說這些物品可以驅五毒避邪魔。

小孩子身上掛著「艾虎」的香囊,今日稱為香包,香包除外型活潑多樣外,更有驅除疾厄,以保平安。成人喝雄黃酒,傳說有消除疾病的功用。大家甚至在居家附近清除廢物,或噴灑一些除毒藥物,以避免百菌侵擾。

龍船競渡輕舟快
「扒龍船」亦稱「賽龍舟」,又稱「競渡」。相傳這個活動是起源於弔祭屈原,因屈原投汨羅江殉國,國人哀傷至極,於是命舟船前往搶救,因湖中經常有巨鮫出沒,大家仍爭相擊鼓救渡之,相傳至今,因此「競渡」之稱不脛而走。

目前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莫過於划龍舟了。龍舟划手個個雄糾糾、氣昂昂,好不威武,在各主要大河川當天,都可見盛大的龍舟競賽。在滾滾浪花中,鑼鼓喧天,兩旁觀賞加油的民眾,歡聲雷動,選手們無不卯足了勁,奮力向前划,在諸多選手的默契中,展現力與美的運動,精彩激烈的賽程,掀起了一波波的高潮。

這項趣味十足的傳統習俗,本來為營救屈原的龍舟競渡,已成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划船比賽,近年來也已經發展成國際邀請賽。

逝者已矣 來者可追
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商社會的繁榮發展,屈原的冤屈似乎已遭世人遺忘;忙碌的現代人已不時興古老的諸多習俗,各式各樣巧妙可口的粽子,卻締造了無數商機,在展品中爭奇鬥艷。吃得巧不如吃得好,在慎選粽子之餘,可別忘了高熱量的卡洛里,正悄悄向您招手呢?

傳統文化如此傳承,一再變遷,是時代潮流,也是不可擋的趨勢;個人以為在紀念這個節日之餘,媒體如能多多關注,喚醒國人勿忘這一位歷史忠臣,屈原地下有知,亦當死而無憾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上河圖 中國畫
    天清地明的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一年中寶貴的好時節。現代人一想到清明可能就聯想到掃墓的民俗,其實,從古到近代,清明節聯繫著寒食節和上巳,民俗活動多彩多姿,五花八門。可知道歷代的人們在清明時節從事哪些有趣又有益的活動嗎?一起來探一探清明豐富的內涵吧!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處在春分之後,此時節萬物清潔明淨,所以得「清明」之名也。戰國時代屈原《楚辭》說:「陽氣發兮清明」。公元前的京房《京氏易傳》云:「三月清明節在戌」。由此可見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年以前對「清明」這個節氣就有了深入的認識。那麼清明節什麼時候變成掃墓節呢?
  •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循環週期的起點。春寒料峭到春分已轉變為春暖花開,一片五彩繽紛的盛景,迎來一年中難得好時節--春分,也迎來養生、開運的契機。本文要與你分享:「春分」的要義是什麼?在春分如何養生,如何開運?做法上有哪些宜忌呢?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點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彩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臘月裡虔誠祭灶神。圖為 清代周鯤繪高宗御題范成大祭竈詞 軸局部。(公有領域)
    送灶神是哪一天呢?在歷史時間長河中曾經發生過改變。這要從祭灶的歷史說起,先看一下祭灶的歷史到底有多久了呢?祭灶的日期和風俗有過怎樣的變遷?哪一種祭灶的方式能招福?
  •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傳遞一年之末的天候景象。小寒節氣的氣候與物候特徵有哪些呢?小寒補冬各地的特色食俗有哪些呢?一起來探一探,提供我們,歲末補冬的精神與物質之寶。
  • 古人對冬至這個日子非常重視,不僅因為冬至是節氣,是節日,更因為冬至這一天和「天道」息息相關。天道所示,人間所依,天人合一讓人生順遂,所以冬至這一天的意義就在日常生活中凸顯出來。北宋的易學大師邵雍有兩首《冬至吟》律詩,探涉深奧隱妙的大道之理,讓人玩味沉吟,給人生命啟迪!
  • 冬至在一年中是個大日子,無論是在節氣上,或是在民俗節慶上都是如此。在生活日常裡,古人也教導人怎樣過好冬至,迎祥接福避災殃。可知道哪些事適合冬至去做,哪些事不宜?一起來參考古人的智慧,掌握冬至日六宜三不宜的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