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双色球中奖-博彩网站-新加坡网上投注

【書法漫談】 「濃墨宰相、淡墨探花」

明訓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清朝書壇有一句話叫「濃墨宰相、淡墨探花」,濃墨指的是劉墉;淡墨是指王文治,二人都是清初書法名家。
劉墉,號石庵,乾隆十六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士、東閣大學士,職同丞相,其書法以濃墨著稱,因此時人喻為「濃墨宰相」。王文治,號夢樓,乾隆二十五年考中探花,字跡清淡秀逸,因此被喻為「淡墨探花」。
清初書法由於康熙對董其昌的大力推崇,因此大部份書家的書學歷程都受到董字深刻的影響,劉石庵和王夢樓也不例外,但兩人發展出來的風格卻南轅北轍,形成強烈的對比。
劉石庵取法董其昌後,又專研顏體,因此鍛鍊出飽滿的線條,這些線條在濃墨的外櫬下,使得劉墉的書法益加渾厚而具量感。另一方面,劉墉結字挺拔,勁力內聚,堅實地架住豐潤的線條,因此贏得「如棉裹鐵」讚譽。
王夢樓楷書以褚遂良為根基,行書學《蘭亭》及《聖教》,但主要還是承襲了董其昌平淡雅秀的基調,一派端莊,而又風神瀟灑,煥發出濃濃的文人才氣。
然而,無論濃墨劉石庵亦或淡墨王夢樓,他們所代表的清初書法水平,畢竟與明末董其昌相差甚遠。一代翹楚劉石庵、王夢樓如此,其他大家如粱詩正、梁同書、梁巘「三梁」情況亦然,更遑論那些沉迷於求媚的「館閣體」的八股書匠了。
一、二百年來,清朝書壇始終無法出現具代表性的人物來引領一代風潮,以致書家脫離二王、歐、虞、褚、顏、柳、宋四家、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脈傳統,書學家稱之為「帖學」,轉而從此時大量出土的石碑文字尋覓創作靈感,造成另一股書風,書學家稱之為「碑學」,乘勢而興。@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祝允明(1460一1526)字希哲,號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戶曉的才子,也是道地的天才型人物,他“五歲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加上他家學淵源,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都是當時書法名家,因此這位天才在名家的栽培與環境的薰染下,很快就展露頭角。他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齊名被喻為“吳中四才子”。
  • 衛夫人本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人(今山西夏縣)。據載,衛夫人書法師承鍾繇,善長隸書楷書。由於衛夫人並無留下任何書法作品讓人參照,我們只能從兩段唐人的書評中想像魏夫人的書法風貌:其一是韋續在《墨藪》中稱讚魏夫人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如紅蓮映水,碧朝浮霞。”其二為張懷瓘,他在《書斷》中列衛夫人隸書為”妙品”,評之為“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
  • 清朝寫得一手好隸書的書法家不知凡幾,而且每家有每家的風貌,很難想像二百年後的今天,伊秉綬橫平豎直,幾無律動、裝飾,近乎沒有「特色」的隸書是被歷史留下的其中之一。
  • 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因「盜」發家致富,宋國有個窮人向氏跟國氏請教秘訣,卻因「盜」而遭殃入獄。他們兩人的「盜」術為何有這般天壤之別呢?
  • 一個「志於仁」的人,不可能有意去做壞事。當然,他在修養仁德的過程中,也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犯過錯誤,做過錯事,但他心裡是明白的,是願意改正的,最終會做一個好人的。宋儒說,「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 蘇東坡(清玉 繪圖/大紀元)
    從宋朝到明清,清明和寒食常常合為一談,代代歡歌與悲語的記憶在此時空延展,生死交織的特殊時空在此時交敘。蘇東坡(蘇軾)有言:「人生唯寒食、重九,慎不可虛擲,四時之變,無如此節者」。東坡的跌宕人生烙在寒食、清明節中的有哪些令他難忘的生命腳印呢?讓我們從他的詩集中尋去。
  • 清明節和寒食節這兩個節日在古代經常被放在一起討論,也一起過,那它們的共通點和區別都有哪些呢?還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兩個節日的起源是什麼,除了掃墓之外還有什麼別的習俗,那今天咱們就把這些問題一次都弄明白。
  •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村居》)微風和紙鳶是春日裡的絕配,它有喚起人們兒時記憶的特殊能力。可您知道嗎,風箏其實已經有二千四百年的歷史了,它一開始可不是供人消遣的玩具。今天,就讓我們來聊一聊風箏的歷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