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老字號:杭州「知味觀」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1913年,紹興人孫翼齋與義阿二人在湖濱仁和路開設了一個餛飩舖,但是生意比較清淡。孫翼齋覺得自己的點心不比別人差,他從《禮記‧中庸》中的「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得到啟發,就寫下「慾知我味,觀料便知」八個大字,貼在門楣上,迎來顧客的好奇,生意日漸興隆。後來孫翼齋自己開店,就從這八個字中取其三字,名為「知味觀」,更是名噪一時,賓客紛至。

知味觀以經營各式名點為主,輔以杭州名菜的經營,「幸福雙」、「貓耳朵」、「西施舌」 「五彩餛飩」等成為菜館的傳統名點。同時,知味觀還經營杭州風味菜,如「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叫化童雞」、「西湖蓴菜湯」等。

知味觀名聲最著的是「幸福雙」,作餡的原料有豬板油、紅小豆、核桃肉、蜜棗、松仁、葡萄乾、青梅、金橘脯、佛手蘿蔔、蜜餞紅瓜、白糖和桂花糖等多種,皮用上等白面,包好後用模壓製成形,再屜蒸制。製成後成雙成對地供人購買,象徵和諧美好。

「貓耳朵」是知味觀另一傳統小吃,據說是從清宮御膳房學來的。將和好的面捏成形似貓耳朵的麵疙瘩,放入沸水中煮過,撈出來放入配有蝦仁、干貝、火腿、香菇等雞湯中煮熟,味美可口。

知味觀的餛飩造型精緻,肉鮮皮薄,湯清料豐,尤其是配料講究「紅黃綠玉黑」,即紅色的蝦子,黃色的蛋絲,綠色的蔥花,玉色的開洋,黑色的紫菜。色澤繽紛,香鮮撲鼻,令人食慾大開,一直沿用至今,其配料可謂「增一分為累,減一分為缺」,成為餛飩配料的準則與經典。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麻婆豆腐是中國豆腐菜餚中最富地方風味的特色菜之一,已成為風靡世界的川菜名餚。此菜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成都「陳麻婆豆腐店」的傳世佳餚,凡到四川的遊客莫不以一嚐為快事。
  • 「二毛燒雞」雅稱「珍積成燒雞」,創始於清仁宗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8月8日)直隸大名府城內(今河北省大名縣)。 
  • 踢毽子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是古代「博戲」的一種。中國人踢毽子的歷史很長,在漢代的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了。古人認為踢毽子最初來源於蹴鞠,而蹴鞠相傳為黃帝所作。這麼看來,這小小的毽子,其來歷也非同尋常。
  • 每年的3月17日,紐約市都會在第五大道舉辦盛大的聖派翠克節遊行,這是全球最著名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之一。聖派翠克節(St. Patrick's Day)的習俗包括穿戴綠色服飾、飲用綠色啤酒或蘇打水、裝飾三葉酢漿草,愛爾蘭矮精靈是常常出現的角色。而在中國,雖然沒有專屬於綠色的節日,但許多飲食文化、民間習俗與傳說,也蘊含著與聖派翠克節相呼應的元素,聯想起來還別有一番風味。
  • 過年在中國各地有著豐富多彩的習俗和傳統,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慶祝方式。但團聚、祭祖、祈福和歡慶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共通的。在中國的古代,人們又是怎樣過年的呢?
  • 人一生周期除了生死之外,成年和結婚、生子都具有人生階段轉換的重大意義了。所以在這些重要的日子,都留下一些具有特色的民俗禮儀,豐富這些日子的內涵,同時也給予人豐厚的祝福!本文就來說說喜獲新生兒的民俗禮儀。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