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iloveguava.com/zhizhutongji.php on line 51
RW上投注app官网-RW上投注app开户-RW上投注app注册

中國著名古塔之二十二: 西夏古城最高的磚塔─承天寺塔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5日訊】銀川古城西南部的興慶區,有一著名的寺院—「承天寺」,寺中有一座聳立雲霄的「承天寺塔」(現為寧夏博物館),塔因寺而得名,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此塔與北郊的「海寶塔」遙遙相對呼應,所以當地人便稱此塔為「西塔」。是寧夏現存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也是唯一有記載修建年代的西夏古塔。它與涼州(武威)的「護國寺」、甘州(張掖)的「臥佛寺」,同樣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勝地。

坐西朝東的承天寺,由前後兩進院落所組成。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後院有韋馱殿和臥佛殿,殿屋廊宇規模非常宏大。韋馱殿、臥佛殿二殿的兩側建有配殿。殿宇之間,以重簷磚雕刻有垂花門和圍牆連接著,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院落寬闊,古樹參天,肅穆寧靜。五佛殿與佛塔,同建在東西向的中軸線上。古時,承天寺時有「東土名流」以及「西天達士」往來,所以香火鼎盛,遊客駱驛不絕。

據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捨利碑》記載: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死後,其子剛滿週歲,就登上皇帝寶座。皇太后沒藏氏,為了保佑「幼登宸極」的小皇帝趙諒「聖壽以無疆,俾宗而延永」,因而建造了這座「承天顧命」的寺院和佛塔。於西夏天祐垂聖元年(西元1050年)徵調役兵數萬,歷時五、六年,修建了寺和塔,並且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骨,以金棺銀槨埋藏塔下,福聖承道三年(西元1055年),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置於寺內。塔和寺建成之後,並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

隨著西夏的覆亡,承天寺日漸荒廢。到了元末明初,寺廢塔存,僅餘存「孤塔一座」。 王遜有詩云:「鳴鐘長塔寺,不見昔年增,廢基妻塚在,陳跡牧兒登」,正是當時寺中荒涼景象的忠實寫照。明代年間,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慶靖王)分封於寧夏之後,曾經先後增築殿宇佛閣,修繕寺塔。承天寺以「梵剎鐘聲」的美譽名噪塞上,使其成為「寧夏八景」之一。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災害,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西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大地震,塔和寺全部遭嚴重破壞震毀,一夕之間遂成瓦礫之場,成為廢址。現存的塔是嘉慶二十五年(西元1820年)重修的,有著鮮明的西夏建築藝術風格,保留了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承天寺塔,登上石階,塔建於高2.6米、寬26 米的方形台基之上。全塔連塔尖通高64.5米,是一座密簷式八角形磚塔,內呈方形空間,外觀十三層、實為十一層的塔,塔身整體外形立體輪廓為角錐形,展現俏麗挺拔的藝術風格。塔的底層向東處辟有一門,可通過4.8米的券道進入呈方形空間的塔室,室內各層採用厚壁的空心式木板樓層結構,有木梯盤旋向上可通至各樓層。

塔身一至二層各面,只設券門和窗式空壁龕,三、五、七、九層,設置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的收分比較大,每層之間的塔簷,上下各挑出三層稜牙疊澀磚,接著又有同樣的三層收進,作為上一層塔身的基座。各層簷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懸掛鐵鈴,風吹鈴響甚是悅耳。塔身十一層以上,則向外挑出五層稜牙疊澀磚,上覆建八面攢尖式頂剎座,其上設立綠色琉璃磚貼面的桃形塔剎。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拱形窗洞,十一層交替的設置四明四暗大型圓窗。

整座角錐形的塔,造型挺拔,風格古樸簡潔。近觀佛塔,會發現塔身有些特殊裝飾,大體規則的有許多方形的綠色鏤空琉璃構件,每面約1~1.5米的高度分佈一層設有兩個。琉璃構件所在位置的塔身中,留有方洞互相貫通。通風是其主要用途,同時也為塔身帶來了色彩美和圖案美。

參天古木的簇擁下,挺拔秀麗的承天寺塔,屹立在藍天白雲之中,蔚為壯觀。登上頂層,憑窗眺望,銀川古城風光和塞上美麗景色盡收眼底。若遇上秋高氣爽的天氣,還能在天地連接處看見」一線黃河」的獨特景致。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河北保定城西南門裡東側,有一中國現存三千多座古塔中,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定州塔」,因建築在開元寺內,原為開元寺中的主要建築,故名「開元寺塔」 又名「開元寶塔」,但現在寺已不存在,唯磚塔仍高聳矗立。有」中國寶塔之王「、」中華第一塔」的美稱,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
  • 「飛虹塔」即由育王塔沿續而來。建於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西1515~1527年),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增建底層圍廊,至今已有470多年的歷史。創始於漢,經屢次興廢重修,現存的古塔為明代重建的遺物,但形制結構仍保持元代的建築風格。塔為八角形,十三層,通高47.31米。磚砌的塔體,是無梁殿與拱橋相結合的形式。
  • 「妙應寺白塔」是中國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元代喇嘛塔,也是現存古塔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是瓶式喇嘛塔造型最傑出者。同時是元大都保留至今的重要標誌。直至今日,尼泊爾遊客到了北京,參觀白塔成為必到之處。
  • 塔是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精神與文化的標誌性、紀念性的建築物。中國的古塔據官方記載的就有2000多座,加上未列入記載的,其數量可達萬計。
    到了唐代,配合佛教的繁盛,塔的建造達到了一個極致。其中,大、小雁塔更是盛唐文明的偉大象徵!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