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5日訊】
從小,我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寫日記可以提醒自己不斷的精進、不斷的反省與不斷的檢討,我的全部生命可以說都投注到繪畫上,這節錄手記也等於是我的繪畫札記,也就是我的創作真實過程。寫日記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是把自己好的、不好的、美的、醜的,都一一呈現出來,所謂反求諸己,以策勵將來。這裡有很多自己的繪畫想法,經驗心得、藝術思想,也有個人克己省察的功夫,聰明的人是用智慧以處世,笨的人是用吃虧來面對,我是屬於後者。
1953‧生於台灣省南投。滿月時遷居花蓮吉安鄉,三歲前體弱多病,頗讓父母憂心,後再遷居玉里,羸弱的身體才漸漸轉好。
1957‧從有記憶以來對繪畫就很有感覺,看到畫片、廟宇雕飾和美的東西,就很能湧動思維想要去塗塗抹抹。小學時,老師常認為我的畫是別人代畫的。
1969‧初中、高中時代,酷愛繪畫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當我要投考大學美術系時,美術老師力勸說,我沒有繪畫的天分,要我別走這條路,並提醒我別浪費報名費。
1974‧進入藝專(現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踏上繪畫的第一步,決心以努力和苦功彌補天份之不足。上了不少課,得到不少訓練,仍然未窺藝術之堂奧。
1978‧藝專畢業。對繪畫將何去何從,仍感茫然,且苦無入門之處,直到遇見恩師金勤伯老師,才對繪畫有深一層的瞭解。金老師富於收藏,鼓勵我臨摹古畫,引領我接觸收藏家,聆聽他們對於字畫的評論。
1987‧為人擔保,房子被假扣押,一時有無家可歸之感,年底暫住金師母的宿舍。鄰近有 竹篁,見之即生歡喜心,便開始觀察竹的動態。
‧年底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第一次個展。申請審核時,作品在通過與不通過間,當時的黃光男館長說:「此人可以造就!」畫展時,台大藝研所石守謙老師也來看展。
1988‧四月至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準備報考繪畫研究所,拿了資料後信步走到人潮正多的牡丹公園遊賞。過去許多畫家把牡丹畫得很俗豔、很匠氣,所以一向對牡丹沒有好感;現在親眼所見,撼動了我的心靈深處。在那一天,內心猶豫不定,去讀研究所?還是走一條艱辛的創作之路?兩者之間難於取捨。然而學習別人的仍然要走出自己的路,自己摸索雖然遙遙無期,但一步一腳印,總會有收穫的。
1989‧四月時再去日本寫生。回台北開始構想竹怎麼畫和怎麼表現?我一直有個夢想,夢想著窗外有一片竹篁,有鳥叫的情境,既可一邊描繪竹子臨風搖曳的姿態,又可一邊「神遊其間」,陶然忘我不知不覺,構圖便越畫越大張,這就是〈竹雀圖〉。(圖)
1991‧四、五月都到日本琦玉縣越谷市大成町的鄉下寫生。古溝新夫婦和中澤淮子一家人對我協助很多,尤其是古溝靖子,像母親般地照料我的生活起居,讓我銘記於心,終生難忘。(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